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Contents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村镇建筑现状 | 第15-22页 |
·结构类型 | 第15-18页 |
·砌体结构震害及分析 | 第18-22页 |
·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新型简易隔震支座的研发与试验 | 第28-46页 |
·引言 | 第28页 |
·纤维增强工程塑料板 | 第28-31页 |
·工程塑料板的制作 | 第28-29页 |
·工程塑料板拉伸、弯曲性能试验 | 第29-31页 |
·橡胶的性能要求 | 第31-32页 |
·新型简易隔震支座的制作 | 第32-34页 |
·新型简易隔震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第34-39页 |
·不饱和聚酯 240×240 型简易隔震支座 | 第39-45页 |
·不饱和聚酯 240×240 型简易隔震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第39-44页 |
·不饱和聚酯 240×240 型简易隔震支座的界限性能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新型简易隔震支座有限元分析 | 第46-96页 |
·引言 | 第46页 |
·橡胶的本构模型 | 第46-51页 |
·橡胶的机械性能 | 第46-47页 |
·橡胶的弹性理论 | 第47-48页 |
·常用的橡胶本构模型 | 第48-50页 |
·超弹性模型的获取 | 第50-51页 |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轴压状态有限元分析 | 第53-55页 |
·水平剪切状态有限元分析 | 第55-93页 |
·加劲层弹性模量对支座性能的影响 | 第56-69页 |
·边界条件对支座性能的影响 | 第69-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四章 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 | 第96-142页 |
·引言 | 第96页 |
·试验概况 | 第96-104页 |
·模型设计 | 第96-102页 |
·模拟方案及相似关系 | 第102页 |
·模型材料 | 第102-103页 |
·模型制作 | 第103-104页 |
·试验方案 | 第104-110页 |
·试验设备 | 第104-105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105-107页 |
·测点布置 | 第107-109页 |
·试验工况及顺序 | 第109-110页 |
·试验现象及模型破坏特征 | 第110-123页 |
·试验现象 | 第110-121页 |
·破坏特征及薄弱部位 | 第121-123页 |
·动力特性分析 | 第123-124页 |
·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124-129页 |
·位移反应分析 | 第129-132页 |
·应变反应分析 | 第132-140页 |
·原结构模型与隔震结构模型应变反应 | 第133-136页 |
·原结构模型与加强结构模型应变反应 | 第136-140页 |
·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五章 砌体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142-162页 |
·引言 | 第142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42-148页 |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 第142页 |
·砌体建模方法 | 第142-143页 |
·材料模型 | 第143-145页 |
·材料强度 | 第145页 |
·材料本构 | 第145-148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48页 |
·模态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48-150页 |
·加载工况及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 第150-154页 |
·模型计算结果 | 第154-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六章 工程实例与隔震连接构造 | 第162-174页 |
·引言 | 第162页 |
·抗震示范楼工程隔震设计 | 第162-167页 |
·工程概况 | 第162-163页 |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 | 第163-164页 |
·时程分析法 | 第164-167页 |
·隔震层连接构造与施工工艺 | 第167-172页 |
·隔震层连接构造设计 | 第167-170页 |
·隔震层的施工工艺 | 第170-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4-178页 |
·主要结论 | 第174-176页 |
·研究展望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