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Linnik偏振白光干涉微纳测量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致谢第12-23页
第1章 绪论第23-4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4-43页
     ·自光干涉条纹自动搜索技术的研究概况第25-27页
     ·光学自动对焦技术的研究概况第27-32页
     ·白光干涉三维形貌重构技术的研究概况第32-34页
     ·透明薄膜三维膜厚重构技术的研究概况第34-36页
     ·材料内部的应力双折射分布测量技术的研究概况第36-40页
     ·光学三维断层显微测量技术的研究概况第40-43页
   ·本研究课题来源第43页
   ·本研究的关键技术内容和创新点第43-47页
第2章 系统总体架构及其相关技术第47-55页
   ·系统总体架构第47-48页
   ·系统组件参数第48-52页
   ·系统相关技术简介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3章 白光干涉条纹自动搜索技术及策略第55-75页
   ·系统架构第55-57页
   ·像散自动对焦理论第57-62页
     ·传统的像散自动对焦技术第57-58页
     ·改进的像散自动对焦技术第58-62页
   ·自动对焦性能分析第62-68页
     ·动态范围和灵敏度分析第62-66页
     ·标准偏差、精度和分辨率分析第66-68页
   ·干涉臂自动对焦实验第68页
   ·干涉条纹自动搜索算法第68-70页
   ·干涉条纹自动搜索策略第70-72页
   ·干涉条纹自动搜索实验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4章 白光干涉三维微观表面形貌重构技术第75-99页
   ·系统架构第75-76页
   ·白光干涉信号分析第76-78页
   ·白光干涉三维形貌重构原理及仿真第78-83页
     ·频域分析法原理第78-80页
     ·三维形貌重构仿真第80-83页
   ·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析第83-84页
   ·测量精度分析第84-88页
   ·测量分辨率分析第88-89页
     ·横向分辨率第88页
     ·纵向分辨率第88-89页
   ·三维形貌重构的问题分析第89-91页
     ·测量临界角分析第89-90页
     ·光源光强度分析第90页
     ·多次反射效应分析第90-91页
   ·三维形貌重构案例第91-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5章 透明薄膜厚度三维重构技术第99-125页
   ·系统架构第99-100页
   ·薄膜结构复反射系数第100-103页
     ·单层薄膜复反射系数理论模型第100-102页
     ·多层薄膜复反射系数理论模型第102-103页
   ·薄膜结构白光干涉信号分析第103-106页
   ·相位和振幅的非线性效应灵敏度分析第106-117页
     ·灵敏度定义第106页
     ·薄膜厚度分析第106-109页
     ·薄膜折射率分析第109-111页
     ·物镜数值孔径分析第111-112页
     ·光源光谱范围分析第112-113页
     ·系统色散分析第113-117页
   ·傅立叶相位和振幅加权方法分析和仿真第117-119页
   ·透明膜厚三维测量实验第119-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6章 应力双折射的分布测量技术第125-141页
   ·系统架构第125-126页
   ·偏振干涉理论分析第126-129页
     ·入射光初始偏振态第126页
     ·参考臂第126页
     ·测量臂第126-127页
     ·CCD信号探测第127-128页
     ·双折射测量第128-129页
   ·偏振干涉信号仿真分析第129-130页
   ·应力双折射标定实验第130-136页
     ·Berek补偿器第130-132页
     ·标定实验第132-136页
   ·应力双折射测量实验第136-139页
   ·本章小节第139-141页
第7章 光学相干断层显微测量技术第141-157页
   ·系统架构第141-142页
   ·移相算法第142-144页
   ·基于五点差分格式的移相算法第144-145页
   ·算法性能分析第145-149页
     ·残留的高频寄生条纹量第146-147页
     ·计算效率第147-149页
   ·算法验证实验第149-151页
   ·三维断层重构实验第151-152页
   ·系统误差分析第152-155页
     ·探测器非线性第153-154页
     ·移相器对波长的依赖性第154-155页
   ·本章小结第155-157页
第8章 消色差几何移相干涉测量技术第157-175页
   ·几何相位和偏振态的庞加莱球表征第157-159页
   ·已有的消色差几何移相器结构第159-164页
     ·旋转偏振片几何移相器结构QWP45+Pol.θ第159-160页
     ·旋转偏振片几何移相器结构HWP15+QWP75+Pol.θ第160-161页
     ·旋转偏振片几何移相器结构HWP6+HWP34+QWP101+Pol.θ第161-163页
     ·旋转半波片几何移相器结构QWP45+HWPθ+QWP45第163-164页
   ·提出的八倍消色差几何移相器结构第164-165页
   ·消色差几何移相器性能分析和比较第165-169页
     ·移相误差分析第166-168页
     ·偏振分量振幅分析第168-169页
   ·消色差几何移相干涉系统架构第169-171页
   ·八倍移相倍率实验验证第171-172页
   ·三维断层重构实验第172-173页
   ·本章小结第173-175页
第9章 总结与展望第175-179页
   ·研究工作总结第175-177页
   ·研究工作展望第177-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9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和获奖第191-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辆疲劳耐久性分析、试验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棉籽油乙酯化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