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

车辆疲劳耐久性分析、试验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致谢第13-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39页
   ·疲劳耐久性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3-26页
     ·疲劳耐久性相关概念第23页
     ·车辆工程中疲劳耐久性研究的意义第23-24页
     ·CAE疲劳耐久性分析的意义第24-25页
     ·道路模拟耐久性试验的意义第25页
     ·结构优化设计的意义第25-26页
   ·疲劳研究发展简史第26-27页
   ·国内外疲劳耐久性研究状况第27-36页
     ·国内疲劳耐久性研究状况第27-30页
     ·国外疲劳耐久性研究状况第30-35页
     ·国内外疲劳耐久性研究状况总结第35-36页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36-37页
     ·本文选题依据和课题来源第36页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36-37页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二章 汽车道路载荷谱的采集与编辑技术研究第39-58页
   ·引言第39页
   ·汽车道路载荷谱的采集技术第39-42页
     ·传感器的类型第39-41页
     ·传感器的安装第41页
     ·试验数据采样率的确定第41-42页
     ·道路载荷谱的采集与作用第42页
   ·道路载荷谱的预处理技术第42-46页
     ·毛刺信号的处理第42-43页
     ·漂移的处理第43-44页
     ·傅立叶滤波处理第44-46页
   ·道路载荷谱编辑技术第46-57页
     ·载荷谱编辑原理第46-49页
     ·载荷谱编辑原则第49-50页
     ·基于损伤时间历程的编辑方法第50-52页
     ·定量损伤的编辑方法第52-53页
     ·兼顾损伤与PSD的综合编辑方法第53-54页
     ·各编辑方法的效果对比第54-55页
     ·考虑道路模拟试验台迭代能力载荷谱编辑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基于室内道路模拟技术的汽车耐久性试验研究第58-82页
   ·引言第58页
   ·道路模拟试验台介绍与迭代前的准备第58-64页
   ·道路模拟试验原理第64-69页
     ·道路模拟系统识别原理第64-65页
     ·系统识别中激励信号的确定第65-66页
     ·相干函数第66-67页
     ·道路模拟迭代原理第67-69页
   ·道路模拟试验第69-75页
     ·道路模拟迭代过程第69-70页
     ·道路模拟精度第70-71页
     ·道路模拟中的关键技术与注意点第71-72页
     ·迭代最终结果第72-75页
   ·室内耐久性试验第75-81页
     ·耐久性试验中零部件的裂纹与其他故障检测第75-76页
     ·室内耐久性试验的过程第76页
     ·室内耐久性试验完成目标里程后的结果第76-78页
     ·基于动态应变的损伤裂纹监测第78-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基于CAE技术的汽车关键零部件疲劳分析理论及模型建立第82-104页
   ·引言第82页
   ·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82-93页
     ·多体动力学研究方法第82-83页
     ·多体动力学理论与建模思路第83-87页
     ·整车参数的获取第87-88页
     ·各个子系统的建立第88-92页
     ·整车多刚体模型的组装第92-93页
   ·汽车关键零部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93-96页
     ·有限元的基本理论第93-94页
     ·有限元分析过程的关键步骤与注意点第94-95页
     ·汽车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95页
     ·汽车上摆臂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95-96页
     ·汽车下摆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96页
   ·汽车零部件动应力计算方法第96-99页
     ·准静态法第96-97页
     ·瞬态响应动力学分析法第97页
     ·振动疲劳分析法第97-99页
   ·汽车零部件动态载荷的获取方法第99-100页
     ·试验法第99页
     ·多体动力学分析第99页
     ·半试验法第99页
     ·参考类似车型的载荷数据第99-100页
   ·结构疲劳分析的相关理论第100-102页
     ·疲劳分析中的平均应力修正法第101页
     ·影响结构疲劳强度的因素第101-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五章 基于模态应力恢复与道路模拟激励的汽车上摆臂动应力分析研究第104-120页
   ·引言第104页
   ·模态应力恢复的原理及技术路线第104-106页
     ·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汽车零部件载荷(模态位移)求解第104-105页
     ·模态应力恢复原理第105页
     ·基于模态应力恢复法的汽车零部件动应力响应求解的技术路线第105-106页
   ·模态分析与柔性体的生成第106-109页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第109-110页
   ·基于道路模拟技术的CAE边界条件的获取方法第110-112页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仿真第112-114页
     ·虚拟四立柱试验台的介绍第112-113页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仿真结果第113-114页
   ·模态应力恢复及结果评价第114-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六章 汽车下摆臂多轴疲劳分析研究第120-139页
   ·引言第120页
   ·多轴载荷作用下材料特性第120-124页
   ·多轴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第124-126页
     ·采用静强度准则进行多轴疲劳分析的方法第124页
     ·多轴疲劳分析的能量法第124页
     ·多轴疲劳分析的临界面法第124-126页
   ·多轴载荷循环计数法第126-129页
   ·疲劳损伤累积准则第129页
   ·汽车下摆臂柔性体的建立与刚柔耦合模型仿真第129-131页
   ·基于惯性释放法的下摆臂有限元分析第131-133页
   ·二轴性分析第133-136页
   ·多轴疲劳分析第136-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七章 基于疲劳寿命的汽车车架支架结构优化研究第139-151页
   ·引言第139页
   ·疲劳寿命的计算第139-143页
     ·多体动力学仿真第139-140页
     ·有限元分析第140-141页
     ·疲劳分析结果及试验验证第141-143页
   ·基于灵敏度(梯度)信息的优化方法第143-145页
   ·基于疲劳寿命的支架拓扑优化第145-148页
     ·拓扑优化相关原理第145页
     ·拓扑优化模型及其优化过程第145-147页
     ·基于拓扑优化结果的结构改进第147-148页
   ·基于疲劳寿命的支架尺寸优化第148-150页
     ·尺寸优化原理及其优化模型第148-149页
     ·优化后的疲劳寿命第149-150页
   ·本章小结第150-151页
第八章 基于近似模型的复杂结构抗疲劳优化方法研究第151-175页
   ·引言第151页
   ·基于近似模型的结构抗疲劳优化技术路线第151-152页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第152页
   ·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第152-153页
   ·近似模型的建立第153-156页
   ·优化算法第156-158页
   ·基于近似模型的前车架抗疲劳结构优化算例第158-173页
     ·载荷计算第158-160页
     ·疲劳寿命计算第160-162页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第162-165页
     ·优化求解模型的搭建第165-166页
     ·实验设计(DOE)第166页
     ·移动最小二乘响应面近似模型的建立与检验第166-169页
     ·优化过程与结果第169-173页
   ·本章小结第173-175页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75-178页
   ·全文总结第175-176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76-177页
   ·研究展望第177-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像在位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Linnik偏振白光干涉微纳测量的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