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行动对福利多元化格局的形塑--以S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管理委员会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54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4-19页
  一、研究背景第14-16页
  二、问题的提出第16-19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9-32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19-28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28-32页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2-35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35-46页
  一、基本概念第35-45页
  二、研究思路第45-46页
  三、分析框架第46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46-51页
  一、研究策略第46-47页
  二、个案选择第47-48页
  三、具体研究方法第48-51页
 第六节 论文结构安排第51-52页
 第七节 创新与不足第52-54页
  一、主要创新第52-53页
  二、不足之处第53-54页
第二章 S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发展概况第54-75页
 第一节 微公益阶段的“免费午餐”行动第54-57页
  一、“免费午餐”行动的缘起第54-55页
  二、微公益与传统公益行动的差别第55-57页
 第二节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社会个体大众的互动第57-63页
  一、关于慈善组织与社会个体大众关系的相关讨论第57-59页
  二、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资源获取:社会大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第59-63页
 第三节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S基金会的互动第63-69页
  一、走向组织化的微公益第63-64页
  二、S基金会与“免费午餐”合作的原因分析第64-66页
  三、民间慈善公益组织行动合法性的获得:联合劝募第66-69页
 第四节 组织化阶段的免午管委会第69-74页
  一、免午管委会的组织目标第70页
  二、免午管委会的机构设置第70-72页
  三、免午管委会的人员构成第72-74页
 第五节 小结第74-75页
第三章 福利政策领域中的福利多元化格局第75-84页
 第一节 福利多元化格局的形成第75-76页
 第二节 福利项目实施中的各主体角色分析第76-80页
  一、政府角色第76-77页
  二、民间慈善公益组织角色第77-78页
  三、学校角色第78-79页
  四、企业角色第79-80页
 第三节 当前福利多元化格局的整体性特征第80-83页
  一、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地方性差异第80-81页
  二、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区域性差异第81-82页
  三、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合作化趋势第82-83页
 第四节 小结第83-84页
第四章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中央政府的互动第84-101页
 第一节 关于慈善公益组织与政府关系的讨论第84-89页
  一、国家——社会分析视角第84-88页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第88-89页
  三、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的视角第89页
 第二节 免午管委会对国家公共政策的推动第89-96页
  一、国家政策出台前的“免费午餐”行动第89-91页
  二、“营养改善计划”出台前的国家行动第91-92页
  三、国家项目与民间项目的比较研究第92-96页
 第三节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关系第96-100页
  一、公民社会的产生:作为倡导者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第96-98页
  二、缺乏制度化的互动关系第98-100页
 第四节 小结第100-101页
第五章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第101-125页
 第一节 国家政策出台前免午管委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第101-111页
  一、关于合作关系的界定和讨论第101-105页
  二、免午管委会的社会行动分析第105-107页
  三、地方政府的社会行动分析第107-109页
  四、非制度约束下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模式第109-111页
 第二节 国家政策出台后免午管委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第111-123页
  一、免午管委会的行动战略调整第111-114页
  二、地方政府的行动选择第114-119页
  三、不完全制度约束下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模式第119-123页
 第三节 小结第123-125页
第六章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互动第125-145页
 第一节 关于慈善公益组织与公益类事业单位关系的讨论第125-131页
  一、公共事业单位的概念和分类第125-128页
  二、关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讨论第128-129页
  三、公共物品供给的选择:市场、公益类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第129-131页
 第二节 志愿模式下的免午管委会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互动第131-138页
  一、免午管委会的社会行动分析第132-135页
  二、学校的社会行动分析第135-137页
  三、“公益人”价值前提下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单位的互动第137-138页
 第三节 政府动员模式下的免午管委会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互动第138-144页
  一、政府力量的介入对双方互动关系的影响第138-141页
  二、关于民间慈善公益组织购买政府公共服务的模式讨论第141-144页
 第四节 小结第144-145页
第七章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企业的互动第145-165页
 第一节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慈善捐赠企业的互动第145-158页
  一、关于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慈善捐赠企业关系的相关研究第145-149页
  二、免午管委会的社会行动分析第149-153页
  三、作为捐赠者的企业的社会行动分析第153-156页
  四、基于市场原则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企业捐赠者的互动第156-158页
 第二节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与福利生产企业的互动第158-164页
  一、免午关管委会对福利生产企业的排斥第159-163页
  二、基于价值差异下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与福利生产企业的互动第163-164页
 第三节 小结第164-165页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第165-182页
 第一节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产生:从微公益到组织化公益第167-170页
  一、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发端:网络令公民自治成为可能第167-168页
  二、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形成:微公益与官办慈善组织的融合第168-170页
  三、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特征:公民高度自治与亲政府性第170页
 第二节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资源获得:公民参与路径和市场化路径第170-172页
  一、与社会个体的互动:资源获得的公民参与式路径第170-171页
  二、与慈善捐赠企业的互动:资源获得的市场化路径第171-172页
 第三节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在福利分配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第172-177页
  一、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公益行动式倡导,引导国家财政投入第172-173页
  二、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从倡导型资源合作到引导型资源合作第173-175页
  三、与公益事业单位的互动:反购模式——从志愿性公益到强制性公益第175-176页
  四、与福利生产企业的互动:疏离与排斥——避免福利资源的低效使用第176-177页
 第四节 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第177-182页
  一、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组织身份认定:应从重管理转变为重对话第178-179页
  二、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功能的有限性:福利多元化中的秩序确立第179-180页
  三、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未来发展定位:筹资和服务的分离与整合第180-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0页
致谢第190-191页
个人简历第191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
下一篇:中国当代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