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 ·关于政治伦理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 ·关于和谐、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关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本文的创新点及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 | 第15-16页 |
| ·本研究力图在两个方面有所创新 | 第15页 |
| ·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阐述 | 第16-29页 |
|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经度:修身正己 | 第16-18页 |
|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外在纬度:诚信守义 | 第18-20页 |
|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治国韬略:“为政以德” | 第20-26页 |
|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自然法则:“天人合一” | 第26-27页 |
|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理想蓝图:“小康”与“大同”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缺陷 | 第29-35页 |
| ·导向专制统治、扼杀人性自由 | 第29-31页 |
| ·在治国理政方法论上采用了静止不变的思维方式 | 第31-32页 |
|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看法上存在偏颇 | 第32-33页 |
| ·轻视民众和鄙视稼蘠 | 第33页 |
| ·人治思想严重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蕴含的社会和谐思想 | 第35-41页 |
| ·修身律己的和谐意蕴 | 第35页 |
| ·诚信守义的和谐意蕴 | 第35-36页 |
| ·“为政以德”的和谐意蕴 | 第36-38页 |
| ·“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蕴 | 第38-39页 |
| ·“小康”社会的和谐意蕴 | 第39页 |
| ·“大同”社会的和谐意蕴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启示 | 第41-52页 |
| ·以德立身、修身养性,促进自我身心和谐 | 第41-44页 |
| ·诚信守义、忠恕待人,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 第44-45页 |
| ·仁民济众、德主刑辅,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45-47页 |
| ·民胞物与、以时禁发,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47-49页 |
| ·“小康”愿景,实现社会主义的初级和谐 | 第49-51页 |
| ·“大同”胸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