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3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一) 国内学界研究的整体概述 | 第7-9页 |
(二) 国外学界研究的整体概述 | 第9-10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三、研究价值 | 第11页 |
四、不足与创新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 | 第13-21页 |
一、明末清初时期国内的社会背景 | 第13-17页 |
(一)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第13-14页 |
(二) 中国实学思潮的兴起 | 第14-15页 |
(三) 封建统治的需要 | 第15-17页 |
二、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 | 第17-21页 |
(一)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 第17-18页 |
(二) 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 | 第21-27页 |
一、科技引入:文化交流的主流 | 第21-22页 |
二、合作翻译: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 第22-24页 |
三、传教士及开明士大夫:文化交流的主要群体 | 第24-27页 |
(一) 传教士的主动迎合 | 第24-25页 |
(二) 开明士大夫的力挺 | 第25-26页 |
(三) 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理念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 第27-39页 |
一、对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触动 | 第27-35页 |
(一) 促进科学意识的觉醒 | 第27-30页 |
(二) 推进自由意识的形成 | 第30-32页 |
(三) 促进社会竞争意识的深化 | 第32-33页 |
(四) 助动社会教育制度的改革 | 第33-35页 |
二、对国人科技认知水平提高的限制 | 第35-37页 |
(一) 委婉的传播方式造成错误的科技认知 | 第35-36页 |
(二) 所授内容多非西方新学 | 第36-37页 |
三、对西方社会变革的推动 | 第37-39页 |
(一) 对西方人文价值理念革命的助动 | 第37-38页 |
(二) 对西方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经验总结 | 第39-45页 |
一、科技为媒介的渐进文化交流方式——尊重与了解 | 第39-40页 |
二、自身价值体系的维护和新价值观的引入——求同与存异 | 第40-41页 |
三、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遵守——联系与发展 | 第41-42页 |
四、狭小的话语空间限制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开放与包容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