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石化反渗透浓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反渗透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9-15页 |
| ·反渗透历史 | 第9-10页 |
| ·反渗透原理 | 第10-11页 |
| ·反渗透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1-15页 |
| ·反渗透浓水的处理现状 | 第15-22页 |
| ·反渗透浓水的来源及性质 | 第15-17页 |
| ·国内处理方法 | 第17页 |
| ·国外处理方法 | 第17-20页 |
| ·电化学法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ROC 处理方法筛选 | 第23-40页 |
| ·电催化烧杯实验 | 第23-30页 |
| ·实验原理及材料 | 第23-25页 |
| ·电极改性方法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复极式电催化正交实验 | 第30-36页 |
|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6页 |
| ·臭氧催化氧化实验 | 第36-38页 |
| ·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和内容 | 第38-40页 |
| ·研究背景 | 第38-39页 |
|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活性炭选型及吸附模型 | 第40-55页 |
| ·水质、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 ·水质与材料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3页 |
| ·ROC 的吸附效果及MW 分布 | 第42-44页 |
| ·PAC-I 孔径分布 | 第44-46页 |
| ·活性炭类型的确定 | 第46页 |
| ·PAC 选型正交实验 | 第46-47页 |
|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7-51页 |
| ·响应曲面模型验证实验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PAC-MF 累积逆流吸附实验 | 第55-77页 |
| ·二级逆流吸附 | 第55-56页 |
| ·烧杯实验 | 第56-65页 |
| ·水质及方法 | 第56-58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58页 |
| ·解吸附实验 | 第58-59页 |
| ·多级吸附实验 | 第59-60页 |
| ·逆流吸附理论计算 | 第60-63页 |
| ·累积二级逆流吸附微滤杯实验 | 第63-65页 |
| ·中空纤维膜柱实验 | 第65-72页 |
| ·水质、方法与装置 | 第65-67页 |
| ·PAC 投加量计算 | 第67-69页 |
| ·出水水质预测 | 第69-72页 |
| ·初始浓度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第72-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多组分溶液吸附预测及验证 | 第77-92页 |
| ·水质、方法与装置 | 第77-80页 |
| ·ROC 水质 | 第77-78页 |
| ·实验方法与装置 | 第78-8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0-90页 |
| ·吸附时间的确定 | 第80页 |
| ·初始浓度对等温线的影响 | 第80-84页 |
| ·PAC 投加量计算 | 第84-87页 |
| ·出水水质预测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第六章 钛基涂层DSA 的制备及性能 | 第92-10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93页 |
| ·钛基催化涂层DSA 的制备 | 第93-94页 |
| ·涂层DSA 的性能测试方法 | 第94-9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7页 |
| ·前躯体的影响 | 第95-97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97-100页 |
| ·Sb 掺入量的影响 | 第100页 |
| ·钛基涂层DSA 的导电性能 | 第100-102页 |
| ·苯酚饱和PAC 的电再生效果 | 第102-104页 |
| ·涂层DSA 的改进 | 第104-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 ·结论 | 第108-111页 |
| ·展望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