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司机驾驶疲劳报警器的研究及设计
第一章 绪 论 | 第1-11页 |
·疲劳含义 | 第6页 |
·驾驶疲劳的原因分析 | 第6-7页 |
·疲劳驾驶与交通事故 | 第7-8页 |
·预防驾驶疲劳的措施 | 第8页 |
·疲劳报警器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驾驶疲劳的生理特征研究 | 第11-22页 |
·疲劳时的生理特征变化简介 | 第11-12页 |
·疲劳时的生理特征在个体间的差异性 | 第12页 |
·各种疲劳检测手段的比较和选择 | 第12-14页 |
·常见的几种疲劳检测方法分析 | 第12-14页 |
·疲劳检测手段的初步选定 | 第14页 |
·疲劳的生理特征变化的具体研究 | 第14-19页 |
·客观疲劳程度的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PERCLOS方法简介 | 第15-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实验结果 | 第17-19页 |
·驾驶疲劳反应的数学模型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疲劳检测系统的原理概述 | 第22-26页 |
·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 | 第22-25页 |
·摄像系统的选用分析 | 第22-23页 |
·MATLAB7.0图像采集方式 | 第23-24页 |
·图像采集控制系统的选用分析 | 第24-25页 |
·图像分析系统的设计原理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图像预处理方法 | 第26-36页 |
·图像中的嗓声 | 第26-27页 |
·图像平滑技术 | 第27-32页 |
·平均法 | 第27-28页 |
·在限制数据有效性下的平均 | 第28-31页 |
·根据反梯度平均 | 第29页 |
·中值滤波 | 第29-30页 |
·使用旋转掩模的平均 | 第30-31页 |
·非线性均值滤波 | 第31-32页 |
·图像的增强 | 第32-34页 |
·空域处理法 | 第32页 |
·直方图的概念 | 第32-33页 |
·直方图的均衡化 | 第33-34页 |
·图像的二值化 | 第34-35页 |
·区域标识的原理和应用 | 第35-36页 |
第五章 脸部区域的检测 | 第36-47页 |
·图像的动态分析算法 | 第36-40页 |
·差分运动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光流场分析 | 第38-40页 |
·图像的二值化处理 | 第40-43页 |
·司机人脸的检测和分割 | 第43-47页 |
·光流场和差分法相结合的方法 | 第43-44页 |
·人脸检测和分割的原理和算法 | 第44-46页 |
·人脸提取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眼睛的定位和面积的计算 | 第47-62页 |
·眼睛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47-49页 |
·广义对称变换 | 第49-50页 |
·圆周频率滤波 | 第50-51页 |
·眼睛的定位过程 | 第51-60页 |
·眉心的定位 | 第52-56页 |
·眼睛的定位 | 第56-59页 |
·眼睛定位和瞳孔面积计算的实验及分析 | 第59-60页 |
·眼睛位置的动态跟踪 | 第60-62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62-63页 |
致 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