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精神型领导对高中教师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基于三种领导理论比较的视角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引言第10-14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理论意义第12页
     ·实践意义第12-13页
   ·本文结构第13-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4页
   ·精神型领导第14-18页
     ·精神型领导的概念第14-18页
   ·精神型领导的结构和测量第18页
     ·Fry等人的三因素结构第18页
     ·Fairholm等人的四因素结构第18页
     ·Karadag等人的五因素结构第18页
   ·伦理型领导第18-19页
     ·伦理型领导的概念第18-19页
   ·伦理型领导的结构与测量第19-20页
     ·Brown等人的整体单因素结构第19-20页
     ·Khuntia和Suar的二因素结构第20页
     ·Resick等人的四因素结构第20页
   ·家长式领导第20-21页
     ·家长式领导的概念第20-21页
   ·家长式领导的结构与测量第21-22页
     ·郑伯壎的家长式领导理论:从二元到三元第21-22页
     ·Aycan的家长式领导理论:四维模型第22页
   ·简评第22-24页
3 研究内容及总体设计第24-30页
   ·研究的总体构想第24-25页
   ·研究内容与假设第25-26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第26-30页
     ·研究被试和方法第26-27页
     ·研究过程第27-30页
4 精神型领导问卷的修订第30-44页
   ·预研究第30-33页
     ·研究目的第30页
     ·研究方法第30页
     ·研究过程第30-32页
     ·预试第32-33页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33-37页
     ·研究目的第33-34页
     ·研究方法第34页
     ·结果与讨论第34-37页
   ·验证性因素分析第37-41页
     ·研究目的第37页
     ·研究方法第37-39页
     ·研究思路第39-40页
     ·结果分析第40-41页
   ·问卷的信度分析第41-42页
     ·研究目的第41-42页
     ·研究方法第42页
     ·信度分析结果第42页
   ·问卷的效度分析第42-44页
     ·研究目的第42页
     ·研究方法第42-43页
     ·效度分析结果第43-44页
5 三种不同领导方式对高中教师行为、态度层面的影响第44-54页
   ·研究目的第44页
   ·研究方法和程序第44-46页
     ·研究被试第44页
     ·研究工具第44-45页
     ·研究方法第45-46页
     ·统计方法第46页
   ·研究结果第46-51页
     ·结果变量问卷的质量分析第46-49页
     ·竞争模型的比较第49-50页
     ·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第50页
     ·三种领导类型对结果变量的影响作用第50-51页
   ·讨论与分析第51-54页
     ·对情感感承诺结果变量的影响作用第51-52页
     ·对任务绩效结果变量的影响作用第52-53页
     ·对知识分享行为结果变量的影响作用第53-54页
6 不同人口学、组织学特征变量的差异分析第54-58页
   ·研究目的第54页
   ·研究方法第54页
     ·研究被试第54页
     ·统计方法第54页
   ·研究结果第54-56页
     ·不同性别教师的差异比较第54页
     ·不同年龄教师的差异比较第54-55页
     ·不同教育程度教师的差异比较第55页
     ·不同教龄教师的差异比较第55-56页
   ·讨论与分析第56-57页
   ·小结第57-58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8-62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58页
     ·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型领导内容第58页
     ·精神型领导对其结果变量的影响第58页
     ·精神型领导在不同人口学、组织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第58页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8-59页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9-62页
     ·在研究取样上的不足第59页
     ·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附录第68-72页
 附录A:开放式问卷第68-69页
 附录B:研究使用的有关问卷第69-72页
致谢第72-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化”协调背景下兰考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下一篇: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