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理论意义 | 第8页 |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概念解析 | 第15-20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种类 | 第16-18页 |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 第18-20页 |
2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调查研究 | 第20-24页 |
·研究思路及方案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社会测量法 | 第20-21页 |
·调查问卷法 | 第21页 |
·访谈方式 | 第21-22页 |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访谈结论 | 第22-24页 |
3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殊性及形成原因 | 第24-30页 |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殊性 | 第24-26页 |
·普遍存在 | 第24页 |
·形成具有多样性和自发性 | 第24页 |
·强大的凝聚力 | 第24-25页 |
·强有力的约束 | 第25页 |
·构成的不稳定性 | 第25页 |
·信息交流迅速 | 第25页 |
·存在作用的双重性 | 第25-26页 |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 第26-30页 |
·小学生积极型和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 第26-28页 |
·小学生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4 小学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对策 | 第30-38页 |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 第30-31页 |
·对核心人物的引导 | 第31页 |
·强化正式群体的内聚力 | 第31-32页 |
·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 第32-33页 |
·打造和谐的客体性生态育人环境 | 第33-35页 |
·教室环境 | 第33页 |
·家庭环境 | 第33-34页 |
·社会环境 | 第34-35页 |
·老师应多加强学习,提高教育引导水平 | 第35页 |
·非正式群体类型不同,对其教育的方式也需相应改变,因材施教 | 第35-38页 |
5 结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6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42-43页 |
附录二:小学学生非正式群体问卷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