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方法 | 第14-15页 |
| ·语义分析方法 | 第15页 |
| ·历史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5页 |
|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第2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17-28页 |
| ·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 第17-22页 |
| ·金融商品的概念 | 第17页 |
| ·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 第17-22页 |
|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 ·金融机构的自然垄断 | 第23-24页 |
| ·金融监管的“双峰”目标 | 第24页 |
| ·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 第24-27页 |
| ·金融消费者知情权 | 第25-26页 |
| ·金融消费者隐私权 | 第26页 |
| ·金融消费者求偿权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比较研究 | 第28-37页 |
| ·英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28-32页 |
|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保护 | 第28-30页 |
| ·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措施 | 第30-31页 |
| ·评价与借鉴 | 第31-32页 |
| ·美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32-34页 |
|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保护 | 第32-33页 |
| ·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措施 | 第33页 |
| ·评价与借鉴 | 第33-34页 |
| ·日本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34-36页 |
| ·日本立法的统一化进程 | 第34页 |
| ·金融机构的说明义务 | 第34-35页 |
| ·冷静期制度 | 第35-36页 |
| ·评价与借鉴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 第37-45页 |
|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侵权现状 | 第37-38页 |
| ·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受侵害 | 第37-38页 |
| ·金融消费者隐私权受侵害 | 第38页 |
|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 ·立法不完善 | 第38-39页 |
| ·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市场实践不相符 | 第39-41页 |
| ·缺乏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专门机构 | 第41页 |
| ·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机制不完善 | 第41-43页 |
| ·金融机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5-55页 |
| ·确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45-47页 |
| ·倾斜保护原则 | 第45-46页 |
| ·适度保护原则 | 第46-47页 |
| ·全面保护原则 | 第47页 |
| ·设立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机构 | 第47-49页 |
| ·设立多层次的保护部门 | 第47-49页 |
| ·设立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部门 | 第49页 |
| ·建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第49-51页 |
| ·向金融机构内设部门投诉 | 第49-50页 |
| ·向金融监管机构或行业自律组织投诉 | 第50页 |
|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 第50页 |
| ·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 | 第50-51页 |
| ·向法院提起诉讼 | 第51页 |
| ·建立并完善金融审判中的专家陪审制度 | 第51-53页 |
| ·建立专家陪审机制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 ·专家陪审制度的内容 | 第52-53页 |
| ·培育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主体意识 | 第53-54页 |
| ·培育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主体意识 | 第53-54页 |
| ·培育金融消费者的义务主体意识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