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珠—坳陷油气富集规律
|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5页 |
| 目录 | 第15-1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9页 |
|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 ·珠一坳陷成藏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富烃凹陷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25-29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27-28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42页 |
| §2.1 构造位置及单元划分 | 第29-30页 |
| §2.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30-35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30页 |
| ·构造运动及演化 | 第30-33页 |
| ·凹陷结构类型 | 第33-35页 |
| §2.3 结构样式特征 | 第35-38页 |
| ·断裂发育 | 第35页 |
| ·隆起分布 | 第35-37页 |
| ·洼陷划分 | 第37-38页 |
| §2.4 沉积充填特征 | 第38-40页 |
| §2.5 层序地层格架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油气成藏静态要素 | 第42-64页 |
| §3.1 烃源岩 | 第42-50页 |
| ·烃源岩沉积环境 | 第42-43页 |
| ·有机质孢粉组合 | 第43-44页 |
| ·有机质丰度 | 第44-45页 |
| ·有机质类型 | 第45-47页 |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7-49页 |
| ·烃源岩综合特征 | 第49-50页 |
| §3.2 储集层 | 第50-56页 |
| ·岩性特征 | 第50-51页 |
| ·孔隙类型 | 第51-52页 |
| ·储集物性 | 第52-56页 |
| §3.3 盖层 | 第56-60页 |
| ·规模分类 | 第56-57页 |
| ·质量评价 | 第57-60页 |
| §3.4 生储盖组合 | 第60-61页 |
| ·储盖组合 | 第60页 |
| ·生储盖配置 | 第60-61页 |
| §3.5 圈闭 | 第61-64页 |
| 第四章 油气成藏动态条件及过程 | 第64-105页 |
| §4.1 油气来源及分类 | 第64-68页 |
| ·原油物性分类 | 第64-66页 |
|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分类 | 第66-68页 |
| §4.2 油气运移动力 | 第68-89页 |
| ·温度场 | 第69-73页 |
| ·压力场 | 第73-89页 |
| §4.3 油气输导体系 | 第89-93页 |
| ·断层型 | 第90页 |
| ·输导层型 | 第90-91页 |
| ·不整合型 | 第91-92页 |
| ·复合型 | 第92-93页 |
| §4.4 油气成藏时期 | 第93-105页 |
| ·流体包裹体显微观测 | 第94-97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97-100页 |
| ·均一温度测试 | 第100-102页 |
| ·油气充注时间 | 第102-105页 |
| 第五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 | 第105-139页 |
| §5.1 典型油气藏解剖 | 第105-119页 |
| ·HZ21-1油田 | 第106-109页 |
| ·LH11-1油田 | 第109-111页 |
| ·LF13-2油田 | 第111-114页 |
| ·PY4-2油田 | 第114-116页 |
| ·EP24-2油田 | 第116-119页 |
| §5.2 油气富集规律 | 第119-130页 |
| ·纵向上多层含油、分段富集 | 第119-123页 |
| ·平面上差异分布、群带富集 | 第123-130页 |
| §5.3 成藏主控因素 | 第130-139页 |
| ·生烃洼陷决定油气富集程度 | 第130-132页 |
| ·输导体系控制油气运移范围 | 第132-134页 |
| ·构造部位制约油气聚集能力 | 第134-136页 |
| ·储层条件影响油气储量大小 | 第136-139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139-142页 |
| 致谢 | 第142-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