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地区铝土矿成矿环境分析
|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3页 |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 §1.2 铝土矿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 ·国外铝土矿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国内铝土矿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27-32页 |
| §1.5 取得的新认识及创新点 | 第32-33页 |
| ·主要新认识 | 第32页 |
| ·创新点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第33-40页 |
| §2.1 构造 | 第33-34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34-38页 |
| ·寒武系 | 第34-35页 |
| ·奥陶系 | 第35页 |
| ·志留系 | 第35-36页 |
| ·石炭系 | 第36页 |
| ·二叠系 | 第36-37页 |
| ·三叠系 | 第37-38页 |
| ·侏罗系 | 第38页 |
| ·白垩系 | 第38页 |
| §2.3 区域矿产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 | 第40-100页 |
| §3.1 含矿层地质特征 | 第40-49页 |
| §3.2 含矿层-铝土矿层厚度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 §3.3 矿石特征 | 第50-87页 |
| ·矿物学特征 | 第51-56页 |
| ·岩石(矿石)类型 | 第56-62页 |
| ·矿石结构特征 | 第62-73页 |
| ·矿石空间分布规律 | 第73-83页 |
| ·矿石类型与矿石质量的关系 | 第83-87页 |
| §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87-100页 |
| ·取样钻孔特征 | 第87-93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93-95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95-98页 |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98-100页 |
| 第四章 铝土矿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 第100-106页 |
| §4.1 石炭纪-中二叠世古地理变化趋势 | 第100-102页 |
| §4.2 沉积盆地边界 | 第102页 |
| §4.3 下伏地层分布特征 | 第102-103页 |
| §4.4 铝土矿物源 | 第103-106页 |
| ·Cr-Ni物源示踪 | 第103-104页 |
| ·稳定元素物源示踪 | 第104-106页 |
| 第五章 沉积期成矿环境分析 | 第106-116页 |
| §5.1 沉积介质的古盐度 | 第106-111页 |
| ·B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盐度意义 | 第106-109页 |
| ·Sr和Ba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盐度意义 | 第109页 |
| ·V、Z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盐度意义 | 第109页 |
|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盐度意义 | 第109-110页 |
| ·铝土矿沉积环境 | 第110-111页 |
| §5.2 沉积介质的古氧化还原条件 | 第111页 |
| §5.3 沉积介质的能量强度 | 第111-112页 |
| §5.4 沉积体系分析 | 第112-116页 |
| ·典型成因标志 | 第112-113页 |
| ·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 | 第113-114页 |
| ·沉积体系的控矿意义 | 第114-116页 |
| 第六章 准同生期成矿环境分析 | 第116-123页 |
| §6.1 准同生期成矿环境的化学条件 | 第116-122页 |
| ·准同生期成矿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 | 第116-120页 |
| ·准同生期成矿环境的酸碱度 | 第120-122页 |
| §6.2 准同生期成矿环境的垂向分带 | 第122-123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