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10-11页 |
1. 基于研究者的兴趣 | 第10页 |
2. 基于小学阶段是对学生品格塑造的重要时期 | 第10页 |
3. 基于绘本的受关注度日益提高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 协助品格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 第11页 |
2. 开发绘本的德育价值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 二年级学生 | 第12页 |
(二) 绘本 | 第12页 |
(三) 品格教育 | 第12-13页 |
(四) 行动研究 | 第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 绘本的意涵与教育价值 | 第13-15页 |
1. 绘本的意涵 | 第13页 |
2. 绘本的教育价值 | 第13-15页 |
(二) 绘本应用于品格教育的研究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18-28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研究步骤 | 第18-20页 |
(一) 发现研究问题 | 第19页 |
(二) 分析、整理相关绘本与文献资料 | 第19页 |
(三) 付诸实践并探寻行动策略 | 第19页 |
(四) 统整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研究场域与研究参与者 | 第20-23页 |
一、研究场域 | 第20-21页 |
二、研究的参与者 | 第21-23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二) 研究者 | 第23页 |
(三) 协同教师 | 第23页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23-25页 |
一、学生观察记录 | 第23-24页 |
二、学生课后反馈 | 第24页 |
(一) 绘本学习单 | 第24页 |
(二) 绘本涂鸦与制作 | 第24页 |
(三) 课程反馈单 | 第24页 |
三、学生访谈记录 | 第24-25页 |
四、教师反思记录 | 第25页 |
五、教师访谈记录 | 第25页 |
六、家长反馈单 | 第25页 |
第四节 有关研究方法的思考 | 第25-28页 |
一、研究的效度 | 第25-26页 |
二、研究的可信度 | 第26页 |
三、研究伦理 | 第26页 |
四、研究局限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运用绘本实施品格教育的研究历程 | 第28-48页 |
第一节 教学主题与理念的确立 | 第28-30页 |
一、教育主题的确立 | 第28-29页 |
(一) 缺乏责任心与诚信,确立以“责任”、“诚实”为主题的绘本教学 | 第28页 |
(二) 不尊重同学,确立以“尊重”、“友爱”为主题的绘本教学 | 第28-29页 |
(三) 缺乏自信心,确立以“自信”为主题的绘本教学 | 第29页 |
(四) 缺乏团队意识,确立以“合作”为主题的绘本教学 | 第29页 |
(五) 与父母关系疏离,确立以“孝顺”为主题的绘本教学 | 第29页 |
二、教学理念的确立 | 第29-30页 |
(一) 教师持有的教育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 第29-30页 |
(二) 绘本可以成为实施品格教育的载体 | 第30页 |
(三)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回应是实施品格教育的重要过程 | 第30页 |
(四) 有效的品格教育应包含与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30页 |
第二节 绘本的选择与内容分析 | 第30-36页 |
一、绘本的选择 | 第30-34页 |
(一) 作品荣誉与专业评价 | 第30-31页 |
(二) 绘本故事内容与主题的一致性 | 第31页 |
(三) 绘本篇幅与教学时长的适切性 | 第31页 |
(四) 绘本语言与图画的生动性 | 第31-34页 |
二、绘本的内容分析 | 第34-36页 |
(一) 《大脚丫跳芭蕾》 | 第34-35页 |
(二) 《大卫惹麻烦》 | 第35页 |
(三) 《别取笑我的朋友》 | 第35页 |
(四) 《小黑鱼》 | 第35-36页 |
(五) 《我爸爸》、《我妈妈》 | 第36页 |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施 | 第36-45页 |
一、教学目标的拟定 | 第36-37页 |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 | 第37-45页 |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第38页 |
(二) 利用多媒体,呈现绘本的故事内容 | 第38页 |
(三) 根据绘本故事情节展开问题讨论 | 第38-41页 |
(四) 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价值澄清 | 第41-43页 |
(五) 根据绘本主题设计相关拓展活动 | 第43-45页 |
第四节 绘本教学过程的反思与修正 | 第45-48页 |
一、合理掌握教学时间,保持良好课堂秩序 | 第45-46页 |
二、教师的态度开放,乐于倾听和接纳学生的各种意见 | 第46页 |
三、关注课堂细节,抓住教育契机 | 第46页 |
四、平均分配发言机会,调整问题讨论的时间与方式 | 第46-47页 |
五、学习单的设计灵活,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以绘本为媒介实施品格教育的教学成果分析 | 第48-62页 |
第一节 学习单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学生反馈意见表分析 | 第50-54页 |
一、学生最喜爱的教学单元 | 第50-51页 |
(一) 绘本故事蕴含的核心价值受学生认可 | 第50页 |
(二) 故事内容感人、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 | 第50-51页 |
(三) 绘本的写作风格生动有趣,易于吸引学生 | 第51页 |
二、学生对绘本教学活动的意见分析 | 第51-53页 |
(一) 对分享与交流的意见 | 第51-52页 |
(二) 对教学活动的看法 | 第52页 |
(三) 对绘本课程满意度 | 第52-53页 |
三、学生对绘本课程建议的分析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学生访谈记录分析 | 第54-58页 |
一、认知方面 | 第54-55页 |
(一) 懂得尊重、体谅他人,培养了同情心 | 第54-55页 |
(二) 增强了责任心,懂得要承担责任 | 第55页 |
(三) 体会到诚实的重要性,遇到困难应勇敢面对,有恒心 | 第55页 |
(四) 提高与同学团结合作的能力 | 第55页 |
二、情意方面 | 第55-56页 |
(一) 对阅读产生兴趣,有快乐的学习体验 | 第55页 |
(二) 自信心增强,学会自我肯定 | 第55-56页 |
(三) 较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耐心 | 第56页 |
三、行为方面 | 第56-58页 |
(一) 友爱、关心、帮助同学 | 第56页 |
(二) 尊重他人 | 第56页 |
(三) 团结合作 | 第56-58页 |
第四节 家长反馈单分析 | 第58-62页 |
一、学生与家长关于绘本课程的交流情况 | 第58页 |
二、家长对绘本的认知度 | 第58-59页 |
三、家长对学生行为变化的评价 | 第59-60页 |
四、家长对绘本课程的建议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70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62-66页 |
一、运用绘本教学策略可以提升学生品格 | 第62-63页 |
(一) 绘本故事利于学生构建积极的品格概念 | 第62页 |
(二) 绘本能为学生的品格教育提供行为示范 | 第62-63页 |
(三) 绘本能激发学生探讨品格议题,进行道德推理,并提供反思的契 | 第63页 |
二、运用绘本实施品格教育可提升研究者与协调教师的成长 | 第63-65页 |
(一) 研究者的省思与成长 | 第63-64页 |
(二) 协同教师的成长 | 第64-65页 |
三、以绘本为媒介对小学低段学生实施品格教育具有可行性 | 第65-66页 |
(一) 绘本教学中多元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第65页 |
(二) 以绘本为媒介进行品格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的提升 | 第65-66页 |
(三) 学生、家长、协同教师均对本研究给予肯定 | 第66页 |
四、绘本应用于品格教育的局限性 | 第66页 |
(一) 适合实施品格教育的绘本数量有限 | 第66页 |
(二) 绘本内容偏易,适用范围受限 | 第66页 |
(三) 品格教育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 第66页 |
第二节 建议 | 第66-70页 |
一、对家长的建议 | 第66-67页 |
(一) 家长应担负起对孩子品格培养的责任 | 第67页 |
(二) 家长应增加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 第67页 |
二、对教师的建议 | 第67-68页 |
(一) 积极投身教育行动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 第67页 |
(二) 建立友善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品格发展 | 第67页 |
(三) 教师亦是学生品格发展的重要他人 | 第67-68页 |
三、对学校的建议 | 第68页 |
(一) 整合相关资源,开发品格教育的校本课程 | 第68页 |
(二) 建立学生品格发展资料库 | 第68页 |
(三) 营造利于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 | 第68页 |
四、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68页 |
(一) 可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 | 第68页 |
(二) 对绘本实施品格教育的研究效果进行持续追踪 | 第68页 |
五、对教育学者的建议 | 第68-70页 |
(一) 可将绘本或其他文学作品融入德育教材中 | 第68-69页 |
(二) 图画与叙述性故事的结合是德育教材的新形式 | 第69-70页 |
结束语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108页 |
一、学生家庭背景调查表 | 第71-72页 |
二、协同教师课堂观察记录表 | 第72-73页 |
三、访谈提纲 | 第73-74页 |
四、教学流程与分析示例 | 第74-85页 |
五、教师访谈记录摘录 | 第85-89页 |
六、家长电话访谈记录摘录 | 第89-90页 |
七、学生访谈记录摘录 | 第90-91页 |
八、教学反思记录摘录 | 第91-93页 |
九、绘本学习单 | 第93-98页 |
十、家长反馈单 | 第98-99页 |
十一、学生反馈单 | 第99-100页 |
十二、学生绘本涂鸦及读后感示例 | 第100-102页 |
十三、学生自制绘本示例 | 第102-103页 |
十四、学生学习单示例 | 第103-106页 |
十五、家长反馈单示例 | 第106-107页 |
十六、学生反馈单示例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