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学校的运作与质量保障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9页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一) 家庭学校的英文用语及翻译 | 第11页 |
(二) 家庭学校 | 第11-13页 |
(三) 家庭教育 | 第13-14页 |
(四) 家庭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5-17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7-18页 |
(三) 个案研究法 | 第18页 |
(四) 访谈法 | 第18-19页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3-29页 |
第二章 美国家庭学校概况 | 第29-42页 |
一、 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背景 | 第29-33页 |
(一) 历史背景 | 第29-30页 |
(二) 社会背景 | 第30-31页 |
(三) 文化背景 | 第31-32页 |
(四) 理论背景 | 第32-33页 |
二、 现代美国家庭学校的发展阶段 | 第33-36页 |
(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争论、敌对阶段 | 第33-34页 |
(二)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合作阶段 | 第34-35页 |
(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巩固阶段 | 第35-36页 |
三、 选择家庭学校的原因与动机 | 第36-42页 |
(一) 对学校教育的不满 | 第36-38页 |
(二) 宗教原因 | 第38-39页 |
(三) 家庭学校自身的优势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美国家庭学校的运作 | 第42-66页 |
一、 家庭学校的实施主体 | 第42-51页 |
(一) 家庭学校举办主体的家庭特点 | 第42-44页 |
(二) 家庭学校中的教师资质分析 | 第44-47页 |
(三) 家庭学校中的学生类型分析 | 第47-51页 |
二、 家庭学校的课程设置 | 第51-56页 |
(一) 高度结构化的课程设置 | 第52-54页 |
(二) 较少结构化的课程设置 | 第54-55页 |
(三) 非结构化的课程设置 | 第55-56页 |
三、 美国家庭学校的支持系统 | 第56-66页 |
(一) 政策支持 | 第56-59页 |
(二) 伙伴支持 | 第59-60页 |
(三) 机构支持 | 第60-62页 |
(四) 资源支持 | 第62-66页 |
第四章 美国家庭学校的质量保障 | 第66-88页 |
一、 美国家庭学校的准入制度和质量监管政策 | 第66-73页 |
(一) 美国家庭学校的准入制度 | 第66-69页 |
(二) 美国家庭学校的质量监管政策 | 第69-70页 |
(三) 家庭学校质量监管政策的个案研究 | 第70-73页 |
二、 家庭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影响因素 | 第73-82页 |
(一) 家庭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 | 第73-75页 |
(二) 影响家庭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 | 第75-82页 |
三、 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化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第82-88页 |
第五章 家庭学校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88-94页 |
一、 家庭学校的优势分析 | 第88-90页 |
(一) 个性化教育的优势 | 第88-89页 |
(二) 情感化和人性化的教育环境 | 第89页 |
(三) 丰富的资源和活动 | 第89-90页 |
二、 家庭学校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90-94页 |
(一) 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90-92页 |
(二) 家庭学校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启发和建议 | 第92-94页 |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4页 |
附录一:家长访谈提纲 | 第104-105页 |
附录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