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一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1 初中生早恋的概述 | 第12-18页 |
| ·初中生早恋的界定 | 第12页 |
| ·国外有关早恋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有关早恋的研究 | 第13-15页 |
| ·初中生早恋的类型 | 第13-14页 |
| ·初中生早恋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 ·初中生早恋的理论 | 第15-17页 |
|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 第15-16页 |
|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 第16页 |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 ·初中生早恋的心理机制 | 第17-18页 |
| ·青春期理论 | 第17页 |
| ·人际发展理论 | 第17页 |
| ·异性交往阶段理论 | 第17-18页 |
| ·早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18页 |
| 2 内隐态度研究概述 | 第18-22页 |
| ·态度的界定 | 第18-19页 |
| ·双重态度模型 | 第19页 |
| ·外显态度测量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内隐态度的界定 | 第20-22页 |
| ·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 | 第20页 |
| ·内隐联想测验 | 第20-22页 |
| ·早恋内隐态度及其相关研究 | 第22页 |
| 3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概述 | 第22-24页 |
| ·刻板印象的研究 | 第22页 |
| ·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 第22-23页 |
| ·内隐刻板印象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 二 问题提出 | 第24-26页 |
| 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4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 ·实践意义 | 第25页 |
|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 三 实验研究 | 第26-39页 |
| 1 研究一 初中生早恋的内隐态度的研究 | 第26-3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实验结果整理 | 第28-32页 |
| ·数据的初步整理 | 第28页 |
| ·不同年级分别对早恋内隐态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8-30页 |
| ·不同性别对早恋内隐态度的分析 | 第30-32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32-34页 |
| 2 研究二 初中生对早恋是否持有导致学业下降的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 第34-39页 |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 ·实验结果整理 | 第35-38页 |
| ·数据的初步整理 | 第35-36页 |
| ·不同年级分别对早恋内隐刻板印象的分析 | 第36-37页 |
| ·不同性别对早恋内隐刻板印象的分析 | 第37-38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38-39页 |
| 四 综合讨论 | 第39-43页 |
| 1 本研究总讨论 | 第39-41页 |
| 2 研究贡献 | 第41-42页 |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