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谐振腔法测量介电常数理论基础和实验系统建立 | 第18-32页 |
|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矩形波导谐振腔TE_(10p)模式理论 | 第18-21页 |
| ·圆柱谐振腔TE_(011)模式理论 | 第21-22页 |
| ·谐振腔微扰法测介电常数公式推导 | 第22-25页 |
| ·谐振腔法实验系统构建 | 第25-31页 |
| ·矩形波导谐振腔TE_(10p)模中测量介质介电常数ε_τ | 第26页 |
| ·圆柱形谐振腔TE_(011)模中测量介电常数ε_τ | 第26-29页 |
| ·由自动测量线构成的谐振腔测量系统 | 第29-30页 |
| ·谐振腔微扰法测量步骤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介质介电常数实验测量和谐振腔法数值仿真计算 | 第32-45页 |
| ·介质介电常数实验测量 | 第32-36页 |
| ·矩形波导谐振腔TE_(10p)模测量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 ·112mm矩形波导谐振腔TE_(105)模测量数据结果 | 第32-33页 |
| ·156mm矩形波导谐振腔TE_(107)模测量数据结果 | 第33页 |
| ·202mm矩形波导谐振腔TE_(109)模测量数据结果 | 第33页 |
| ·336mm矩形波导谐振腔TE_(1015)模测量数据结果 | 第33页 |
| ·圆柱谐振腔TE_(011)模测量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矩形波导(BJ-58和BJ-140)谐振腔测量结果和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 ·典型样品的测量结果 | 第35-36页 |
| ·谐振腔法数值仿真计算 | 第36-44页 |
| ·有限元法简介 | 第36-37页 |
| ·基于有限元法的HFSS仿真软件的介绍 | 第37-38页 |
| ·矩形谐振腔测量的HFSS建模仿真 | 第38-44页 |
| ·空心矩形波导谐振腔仿真 | 第38-41页 |
| ·336腔的空腔状态建模仿真 | 第38-39页 |
| ·BJ-58腔的空腔状态建模仿真 | 第39-40页 |
| ·BJ-140腔的空腔状态建模仿真 | 第40-41页 |
| ·矩形波导谐振腔TE_(1015)模中央加载杆形介质样品的仿真 | 第41-42页 |
| ·矩形波导(BJ-58和BJ-140)谐振腔中央加载杆形介质样品的仿真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谐振腔法误差分析和介质加载谐振腔电场分布研究 | 第45-67页 |
| ·谐振腔法测量误差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 ·谐振腔法测量误差与频率近似、样品尺寸的关系 | 第46-52页 |
| ·谐振腔法测量误差与频率近似的关系 | 第46-47页 |
| ·谐振腔法测量误差与样品尺寸的关系 | 第47-52页 |
| ·sinθ和θ近似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测量误差与样品尺寸大小的关系 | 第49-52页 |
| ·介质加载谐振腔电场分布研究 | 第52-61页 |
| ·介质加载前后腔内电场分布变化 | 第53-60页 |
| ·同一种介质在不同腔内加载前后的电场分布变化 | 第53-56页 |
| ·不同介质在同一个腔内加载前后的电场分布变化 | 第56-59页 |
| ·不同尺寸的同一介质在同一个腔内加载前后电场分布变化 | 第59-60页 |
| ·自动测量线系统测量电场分布 | 第60-61页 |
| ·仿真和测量结果对比及误差修正讨论 | 第61-65页 |
| ·同一个腔中不同介质的仿真和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第61-64页 |
| ·同一腔中不同尺寸介质样品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7-69页 |
|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67-68页 |
| ·本论文的后续工作 | 第68-69页 |
| 附录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