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毕威高速公路K93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开挖加固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8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 ·岩质边坡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 ·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 ·国内外对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9-11页 |
|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岩质边坡治理与加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 第18-27页 |
| ·工程概况 | 第18页 |
| ·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 ·交通位置 | 第18-19页 |
| ·气象水文 | 第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22页 |
| ·地层岩性 | 第22-24页 |
|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24-25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6-27页 |
| 第3章 K93 岩质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27-38页 |
| ·K93 岩质边坡的基本特征及分区依据 | 第27-28页 |
| ·边坡基本特征 | 第27页 |
| ·边坡分区依据 | 第27-28页 |
| ·K93 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现象 | 第28-33页 |
| ·边坡变形破坏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 ·边坡分区变形破坏现象 | 第29-33页 |
| ·K93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33-38页 |
|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37-38页 |
| 第4章 K93 岩质高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38-51页 |
| ·计算工况及安全系数控制标准 | 第38-39页 |
| ·计算工况选取 | 第38页 |
| ·安全系数控制标准 | 第38-39页 |
| ·计算范围及计算方法选取 | 第39-40页 |
| ·计算范围 | 第39页 |
| ·计算方法选取 | 第39-40页 |
| ·边坡开挖加固方案 | 第40-42页 |
| ·边坡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 | 第42-46页 |
| ·工程类比法 | 第42-44页 |
| ·反演分析法 | 第44-46页 |
| ·综合参数取值 | 第46页 |
|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 ·ZK93+600 剖面稳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 ·ZK93+700 剖面稳定性分析 | 第48-49页 |
| ·ZK93+800 剖面稳定性分析 | 第49-51页 |
| 第5章 K93 岩质高边坡开挖加固数值模拟研究 | 第51-69页 |
| ·计算方法原理 | 第51-52页 |
| ·UDEC 离散元程序 | 第51-52页 |
| ·FLAC3D计算程序 | 第52页 |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52-55页 |
| ·岩体计算参数选取 | 第52-54页 |
| ·预应力锚索参数选取 | 第54-55页 |
| ·UDEC 离散元数值模拟计算 | 第55-62页 |
| ·剖面选取及模型建立 | 第55-56页 |
| ·天然边坡初始应力应变分析 | 第56-57页 |
| ·边坡开挖加固过程的变形分析 | 第57-62页 |
| ·FLAC3D数值模拟计算 | 第62-69页 |
| ·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 ·天然状态下边坡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63-65页 |
| ·边坡开挖加固过程的变形分析 | 第65-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 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登记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