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县牟尼沟隧道进口段软弱围岩稳定性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 | 第12-18页 |
|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隧道软弱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2章 区域及隧址区工程环境地质条件 | 第21-37页 |
| ·气象和水文 | 第21-25页 |
| ·气象 | 第21-22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 ·地层岩性 | 第25-31页 |
| ·地质构造 | 第31-35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31-32页 |
| ·隧址区地质构造 | 第32-35页 |
|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35-37页 |
| 第3章 牟尼沟隧道软弱围岩工程特性研究 | 第37-51页 |
| ·概述 | 第37页 |
| ·炭质绢云母千枚岩矿物成分及结构特点分析 | 第37-40页 |
| ·矿物成份试验分析 | 第37-39页 |
| ·结构特点试验分析 | 第39-40页 |
| ·炭质绢云母千枚岩物理力学性质特征分析 | 第40-49页 |
| ·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 第40-47页 |
| ·剪切试验研究 | 第47-49页 |
| ·变质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49-51页 |
| 第4章 软弱围岩分级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第51-73页 |
| ·牟尼沟隧道软弱围岩分级 | 第51-54页 |
| ·分级标准 | 第51-52页 |
| ·围岩分级 | 第52-54页 |
| ·牟尼沟隧道进口段软弱围岩大变形相关因素分析 | 第54-63页 |
| ·岩性条件分析 | 第54-56页 |
| ·岩体结构分析 | 第56-59页 |
| ·岩体完整性分析 | 第59-60页 |
| ·地应力的分析 | 第60-61页 |
| ·地下水作用分析 | 第61-63页 |
| ·牟尼沟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机理分析 | 第63-70页 |
| ·隧道围岩变形机制的确定 | 第63-65页 |
| ·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离散元模拟分析 | 第65-70页 |
| ·牟尼沟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及大变形级别确定 | 第70-73页 |
| ·隧道进口段稳定性评价 | 第70页 |
| ·牟尼沟隧道围岩大变形等级确定 | 第70-73页 |
| 第5章 软弱围岩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73-87页 |
| ·静荷载作用下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73-80页 |
| ·模型建立及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73-75页 |
| ·静荷载作用下牟尼沟隧道围岩变形稳定性分析 | 第75-80页 |
| ·围岩动力响应分析 | 第80-86页 |
| ·动力方程 | 第80-81页 |
| ·地震波的选取与校正 | 第81-82页 |
| ·计算成果 | 第82-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87-89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建议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