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边坡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边坡的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 ·岩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类型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2章 工程概况及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4页 |
| ·工程概况 | 第19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 ·交通位置 | 第19-20页 |
| ·气象水文 | 第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 第3章 研究区棚洞段边坡岩体的浅表生改造 | 第24-30页 |
| ·研究区地质构造的总体特征 | 第24页 |
| ·研究区棚洞段边坡岩体的浅表生改造 | 第24-28页 |
| ·研究区棚洞段边坡岩体浅表生改造的发生条件 | 第24-25页 |
| ·研究区棚洞段边坡岩体浅表生改造特征 | 第25-28页 |
| ·研究区棚洞段边坡岩体的浅表生改造与变形破坏的关系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研究区棚洞段边坡岩体结构特征与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 第30-46页 |
| ·岩体结构面的特征 | 第30-37页 |
| ·岩体结构面的分级 | 第30-33页 |
| ·岩体结构面特征 | 第33-37页 |
| ·岩体结构特征 | 第37页 |
| ·岩体结构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37-38页 |
| ·棚洞公路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38-43页 |
| ·棚洞公路边坡现有的变形破坏特征 | 第38-39页 |
| ·棚洞公路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39-41页 |
| ·棚洞段公路边坡变形破坏机制 | 第41-43页 |
| ·研究区棚洞段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棚洞段边坡建模与变形破坏过程研究 | 第46-55页 |
| ·离散元在边坡稳定性评价的优势 | 第46-47页 |
| ·棚洞段边坡建模的思路 | 第47-48页 |
| ·棚洞段边坡 UDEC 建模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48-49页 |
| ·棚洞段边坡变形破坏过程 | 第49-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6章 棚洞段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5-65页 |
| ·研究区棚洞段边坡数值模拟 | 第55-62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6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 ·棚洞段边坡岩体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62-64页 |
| ·计算模型与安全系数选取 | 第62-63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7章 棚洞段边坡支护措施建议 | 第65-74页 |
| ·公路边坡常用支护措施 | 第65-66页 |
| ·棚洞段边坡支护措施建议 | 第66-67页 |
| ·棚洞段边坡支护效果数值模拟 | 第67-73页 |
| ·棚洞段边坡支护效果评价 | 第67-70页 |
| ·不同锚索间距下棚洞段边坡的支护效果 | 第70-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