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及其在两相流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第1-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3页
插图目录第13-16页
表格目录第16-18页
核心词汇注解第18-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6页
   ·背景知识——两相流的检测第20-21页
     ·两相流的概念及特点第20页
     ·两相流检测技术及其意义第20-21页
   ·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综述第21-32页
     ·ERT 技术的历史回顾第21-22页
     ·ERT 系统构成及技术特点第22-29页
       ·ERT 传感器单元第23-25页
       ·测量与信号采集单元第25-26页
       ·图像重建单元第26-29页
     ·ERT 技术再工程化研究及实例第29-30页
     ·ERT 技术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第30-31页
     ·ERT 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展望第31-32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32-36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32页
     ·论文主要章节安排第32-33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及贡献第33-36页
第二章 ERT 技术的数学物理基础第36-58页
   ·引言第36-38页
     ·Radon 变换与 Radon 逆变换第37页
     ·PT 技术的实质第37-38页
     ·ERT 技术的正问题与反问题第38页
   ·ERT 的数学模型第38-39页
   ·边界条件第39-40页
   ·ERT 的正问题求解第40-43页
     ·ERT 正问题的解析解第41-43页
     ·ERT 正问题的有限元解第43页
   ·ERT 系统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开发及实现第43-56页
     ·开发平台的选取和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结构第43-44页
     ·预处理模块第44-50页
       ·输入模型参数第44页
       ·场域剖分与线性差值第44-49页
       ·加载边界条件第49-50页
       ·流型设置第50页
     ·有限元分析模块第50-52页
       ·集成总纲矩阵第51页
       ·形成有限元方程第51-52页
       ·有限元方程求解第52页
     ·后处理模块第52-54页
       ·电势分布图第52-53页
       ·灵敏度分布图第53-54页
       ·各种图像重建算法成像效果第54页
     ·仿真软件的可靠性验证第54-56页
       ·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解析解的对比第55-56页
       ·基于 MATALB 的仿真结果与 COMSOL 计算结果的比较第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ERT 传感器的敏感场特性与频率特性分析第58-80页
   ·引言第58-59页
   ·ERT 传感器的敏感场特性分析第59-73页
     ·ERT 传感器的二维敏感场分析第59-68页
       ·电极数目对敏感场的影响第59-60页
       ·电极宽度对敏感场的影响第60-62页
       ·激励模式对敏感场的影响第62-68页
     ·ERT 传感器的“软场”特性分析第68-70页
       ·小区域内电导率变化对“软场”特性的影响第68-69页
       ·大区域(流型)内电导率变化对“软场特性”的影响第69-70页
     ·ERT 传感器的三维敏感场分析第70-73页
       ·二维场的局限性与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第70-71页
       ·电极尺寸对三维敏感场影响第71-73页
       ·电极形状和结构对三维敏感场影响第73页
   ·ERT 传感器的频率特性分析第73-77页
     ·ERT 电极的等效电路第73-74页
     ·两种规格的 ERT 传感器在牛奶中的频率特性实验第74-77页
   ·本章小结第77-80页
第四章 ERT 传感器多指标优化设计第80-94页
   ·引言第80-81页
   ·模糊评价方法的建立第81-85页
     ·ERT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第81-82页
     ·ERT 指标满意度第82页
     ·ERT 指标满意度函数第82-84页
     ·ERT 指标综合满意度第84页
     ·ERT 指标综合满意度函数第84-85页
   ·三维 ERT 传感器结构参数的多指标优化第85-88页
     ·ERT 传感器的三维仿真和优化参数的选取第85页
     ·优化参数的选取第85-87页
     ·优化目标的确定第87页
     ·优化方法第87-88页
   ·L_y (3~4)的正交实验设计及多指标模糊分析第88-91页
     ·实验结果客观指标分析第89-90页
     ·图像重建结果与分析第90-91页
   ·三种优化方法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第91-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五章 ERT 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第94-112页
   ·引言第94-95页
   ·现有的 ERT 图像重建算法研究第95-102页
     ·非迭代算法(直接法)第95-99页
     ·迭代算法第99-101页
     ·三种典型算法的比较第101-102页
     ·三种典型算法的成像效果第102页
   ·一种用于 ERT 图像重建的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第102-110页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第102-104页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 ERT 图像重建中的作用第104页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图像重建算法第104-105页
     ·适应度函数的选择第105-106页
     ·惯性权重的调整第106-107页
     ·算法流程第107-108页
     ·仿真结果及算法评价第108-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 ERT 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第112-140页
   ·引言第112-114页
   ·提高 ERT 系统信噪比与实时性能的研究第114-120页
     ·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电阻测量模型第114-115页
     ·电阻测量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第115-118页
     ·仿真实验及其结果分析第118页
     ·高速放电电路的设计第118-119页
     ·高速放电电路的仿真实验及结果第119-120页
   ·ERT 硬件系统的开发及调试第120-136页
     ·传感器单元第120-123页
     ·测量与数据采集单元第123-136页
   ·模拟两相流的静态成像实验及分析第136-139页
     ·两相流垂直管道模拟实验装置第136-137页
     ·单一物体在同一界面不同位置的离线成像实验第137-138页
     ·两物体同一界面不同位置的离线成像实验第138-139页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40-146页
   ·总结第140-142页
   ·展望第142-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6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改进的分解类多目标进化算法及其应用
下一篇: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针刺研究方法论探讨--从预处理到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