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23页 |
·国外研究现况 | 第17-20页 |
·国内研究现况 | 第20-22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论文拟采用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2章 中心城-外围组团客运交通系统演化基本原理 | 第27-41页 |
·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本判断 | 第27-32页 |
·地域范围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客运交通系统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2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间客运交通系统发展的动力 | 第32-33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空间形态与交通系统互馈演化机理 | 第33-37页 |
·城市空间形态与交通系统相关的经典理论 | 第33-34页 |
·城市空间形态和交通系统的演化 | 第34-37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用地形态与交通系统互馈演化机理 | 第37-40页 |
·城市混合用地开发对城间交通出行的影响 | 第37-38页 |
·城市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用地开发的影响 | 第38页 |
·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动态反馈关系 | 第38-39页 |
·土地利用形态与交通系统发展演化过程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中心城-外围组团间客运需求空间分布机理 | 第41-67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城市空间结构对城间客流分布的影响 | 第41-50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弱中心”空间结构对城间客流分布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强中心”空间结构对城间客流分布的影响 | 第43-47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空间区位对城间客流分布的影响 | 第47-50页 |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城间客流联系模型 | 第50-59页 |
·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及产生的条件 | 第50-51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 第51-56页 |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中心城-外围组团客流联系模型 | 第56-59页 |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间交通系统发展的关系 | 第59-66页 |
·土地利用的概念及分类 | 第60页 |
·城市土地利用性质对城间客流交通生成的影响 | 第60-61页 |
·城间交通需求与城间交通容量的互动机理模型 | 第6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中心城-外围组团客运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 | 第67-91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间客运需求的界定 | 第67-69页 |
·城市客运需求分类 | 第67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间客运需求的定义 | 第67-68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旅客出行链 | 第68-69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客流构成及特性分析 | 第69-73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客流构成 | 第69-70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通勤出行特性分析 | 第70-72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非通勤客流出行特性分析 | 第72-73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通勤出行客流预测模型 | 第73-80页 |
·通勤出行客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4页 |
·基于就业区位的通勤交通-居住区位选择模型结构体系 | 第74-75页 |
·通勤交通方式-居住区位联合选择模型建立 | 第75-80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非通勤出行客流预测模型 | 第80-90页 |
·非通勤出行客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1页 |
·非通勤出行客流预测模型结构体系 | 第81-85页 |
·非通勤出行客流预测模型建立 | 第85-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中心城-外围组团间客运交通系统配置 | 第91-102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间客运交通系统构成 | 第91-94页 |
·客运交通系统分类 | 第91-92页 |
·不同客运交通“方式-路径”的交通特性对比 | 第92-93页 |
·客运交通系统运输能力测度 | 第93-94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间客运交通系统配置 | 第94-96页 |
·客运交通系统配置的目标与思路 | 第95页 |
·客运交通系统配置的原则 | 第95-96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间客运交通系统配置结构模型 | 第96-99页 |
·建模思路 | 第96-97页 |
·基本假设及符号定义 | 第97-98页 |
·模型构建 | 第98-99页 |
·算法设计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成都中心城-外围组团客运交通系统案例研究——以成灌走廊为例 | 第102-113页 |
·成都市中心城-外围组团空间布局形态 | 第102-106页 |
·成都市中心城-外围组团空间布局形态现况 | 第102-103页 |
·成都市中心城-外围组团空间布局形态规划 | 第103-104页 |
·中心城-外围组团间七大“并联型”交通走廊形态 | 第104-105页 |
·交通走廊内中心城-外围组团“串联型”城市形态 | 第105-106页 |
·成灌走廊客运需求分析 | 第106-110页 |
·中心城居民出行需求预测 | 第106-107页 |
·郫县居民出行需求预测 | 第107-108页 |
·都江堰居民出行需求预测 | 第108-109页 |
·成灌走廊内客运需求预测 | 第109-110页 |
·成灌走廊客运交通系统配置 | 第110-112页 |
·成灌走廊内“方式-路径”流量分配 | 第110-111页 |
·成灌走廊交通系统配置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