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试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导论:主体性发展的视角第13-51页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切入视角第13-23页
  一. 问题提出第13-19页
  二. 切入视角第19-23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23-24页
  一. 研究目的第23页
  二. 研究意义第23-24页
 第三节 研究现状暨文献综述第24-37页
  一. 文献列举第24-33页
  二. 文献述评第33-37页
 第四节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第37-49页
  一. 理论工具第37-45页
  二. 研究方法第45-49页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架构第49-50页
  一. 研究思路第49-50页
  二. 逻辑架构第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二章 应然论:主体性发展的本质第51-172页
 第一节 大学校长及其职业渊源第51-73页
  一. 大学校长的概念与历史第51-60页
  二. 大学校长职业的概念与意义第60-63页
  三. 大学校长的职业发展第63-73页
 第二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内涵体系第73-93页
  一.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根源第74-78页
  二.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载体第78-89页
  三.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范畴第89-91页
  四.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含义第91-93页
 第三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国外镜鉴第93-108页
  一. 美国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第93-101页
  二. 英国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第101-105页
  三. 中英美大学校长主体性比照第105-108页
 第四节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本土追索第108-155页
  一.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脉络第108-127页
  二.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根基第127-136页
  三.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阶段第136-143页
  四.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张力第143-149页
  五.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绩效第149-155页
 第五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基本表现及发挥第155-171页
  一. 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基本表现第155-158页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力量的发挥原理第158-168页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实质的基本维度第168-171页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第三章 实然论:主体性发展的问题第172-236页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异化第172-183页
  一. 异化理论与概念的哲学解读第172-178页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实质第178-181页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表现第181-183页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危害第183-187页
  一. 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宏观危害第184-185页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微观危害第185-187页
 第三节 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诊断第187-235页
  一. 当代大学校长的主体形象调查第187-206页
  二. 当代大学校长的职业困境探析第206-213页
  三. 当代大学校长的职业困境差异第213-217页
  四. 当代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成因第217-235页
 本章小结第235-236页
第四章 本然论:主体性发展的建构第236-316页
 第一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基础第236-260页
  一.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组织基础第236-242页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人性基础第242-245页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理性基础第245-249页
  四.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权力基础第249-260页
 第二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价值第260-273页
  一.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根本价值第260-263页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基本价值第263-269页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价值第269-273页
 第三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路径第273-315页
  一.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宏观路径第274-292页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中观路径第292-307页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微观路径第307-315页
 本章小结第315-316页
第五章 结语:主体性发展的本相第316-323页
 第一节 对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研究的一点再思量第316-317页
 第二节 对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研究的个人价值观第317-323页
附录第323-330页
 附录1:大学校长主体性对办学治校重要程度的评估问卷第323-325页
 附录2:大学校长问卷调查对象一览表第325-326页
 附录3:大学校长主体形象他者认知访谈问题第326-327页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与参与的科研项目第327页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第327-328页
 附录6: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328-330页
参考文献第330-347页
致谢第347-348页

论文共3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大学创新能力的历史建构研究--以“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为切入点
下一篇:基于瑞利和布里渊散射效应的光纤传感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