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第一章 观音文化的学术界定 | 第25-46页 |
第一节 观音的名号 | 第25-33页 |
一、 观音名号的历史演变 | 第25-28页 |
二、 “观世音”与“观自在”孰为起源探析 | 第28-29页 |
三、 观音菩萨名号意义解说 | 第29-33页 |
第二节 观音身世的三种类型 | 第33-42页 |
一、 佛经上的观音身世 | 第33-39页 |
二、 民间对观音身世的传说 | 第39-41页 |
三、 学者们对观音信仰渊源的研究 | 第41-42页 |
第三节 观音形象 | 第42-46页 |
一、 观音形象的演变 | 第42-44页 |
二、 观音形象分类 | 第44-46页 |
第二章 观音信仰的历史背景 | 第46-62页 |
第一节 社会大背景及其与观音信仰之关系 | 第46-52页 |
一、 天灾人祸的社会灾难 | 第46-48页 |
二、 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 | 第48-49页 |
三、 自由人权的高度张扬 | 第49-50页 |
四、 民国社会状况对观音信仰之影响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佛教概述 | 第52-57页 |
一、 明清以来的佛教沉沦 | 第52-53页 |
二、 人间佛教运动带来的新气象 | 第53-54页 |
三、 僧俗关系的重新定位——居士佛教兴起 | 第54-57页 |
第三节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民众对破除迷信运动的反抗 | 第57-62页 |
一、 破除迷信运动的过程 | 第57-59页 |
二、 民众的反抗 | 第59-62页 |
第三章 佛教信徒对观音信仰的弘扬和实践 | 第62-82页 |
第一节 利用书报阐释和宣传观音信仰 | 第62-67页 |
一、 编写、施送观音书籍 | 第62-66页 |
二、 出版宣传观音信仰的刊物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供奉和礼拜观音 | 第67-75页 |
一、 居常供奉和礼拜 | 第67-69页 |
二、 朝礼观音道场——普陀山 | 第69-74页 |
三、 举行观音法会 | 第74-75页 |
第三节 践行观音的菩萨道 | 第75-82页 |
一、 社会慈善事业 | 第76-78页 |
二、 护生、放生事业 | 第78-82页 |
第四章 观音信仰的个案解析 | 第82-100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两次讲经盛会 | 第82-91页 |
一、 圆瑛法师于 1933 年春在世界佛教居士林的讲经 | 第82-88页 |
二、 宝静法师于 1936 年夏在莫干山莲社的讲经 | 第88-91页 |
第二节 印光大师与观音信仰 | 第91-100页 |
一、 法师生平及其与观音因缘 | 第91-92页 |
二、 印光法师的观音思想 | 第92-95页 |
三、 印光法师对观音信仰的维护和弘扬 | 第95-100页 |
第五章 民间的观音信仰 | 第100-116页 |
第一节 民间观音信仰的三种活动空间 | 第100-104页 |
一、 家庭供奉 | 第100-101页 |
二、 民间庙宇 | 第101-104页 |
三、 正规寺院 | 第104页 |
第二节 观音信仰与民俗 | 第104-111页 |
一、 观音送子 | 第105-107页 |
二、 观音保子 | 第107-108页 |
三、 观音斋 | 第108-110页 |
四、 观音卜卦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会道门中的观音信仰 | 第111-114页 |
一、 民国会道门及其与佛教关系 | 第111-112页 |
二、 会道门中的观音信仰形式 | 第112-114页 |
三、 佛教对会道门观音信仰的批判 | 第114页 |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信仰观音的佛教组织 | 第116-141页 |
第一节 观音卍缘会 | 第116-122页 |
一、 慈航法师和刘仁航居士简介 | 第116-117页 |
二、 世界观音卍缘会的成立和发展 | 第117-122页 |
第二节 观音救苦会 | 第122-130页 |
一、 陈其昌居士简介 | 第122-124页 |
二、 观音救苦会之成立和发展 | 第124-126页 |
三、 观音救苦会机构设置及佛化事业 | 第126-129页 |
四、 观音救苦会对观音信仰的宣扬 | 第129-130页 |
第三节 崇信观音同志会 | 第130-137页 |
一、 邬崇音和他创办的弘法组织 | 第131-132页 |
二、 崇信观音同志会等组织的成立及成员构成 | 第132-133页 |
三、 崇信观音同志会的发展 | 第133-134页 |
四、 崇信观音同志会的护生、放生事业 | 第134-137页 |
第四节 西京妇女观音会 | 第137-140页 |
一、 西京妇女观音会的成立背景 | 第137页 |
二、 祥瑞法师和西京妇女观音会 | 第137-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观音信仰的物象与事象 | 第141-159页 |
第一节 观音艺术 | 第141-150页 |
一、 观音艺术的两重属性 | 第141-142页 |
二、 民国时期的观音艺术 | 第142-150页 |
第二节 观音节日 | 第150-158页 |
一、 观音庙会 | 第150-152页 |
二、 僧人、居士们在观音节日时的纪念活动 | 第152-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八章 观音灵感故事分析 | 第159-174页 |
第一节 灵感故事叙事模式分析 | 第159-161页 |
第二节 民国观音灵感故事中的人生苦难 | 第161-164页 |
一、 匪患猖獗 | 第162-163页 |
二、 疾病困扰 | 第163页 |
三、 战火煎熬 | 第163-164页 |
第三节 观音灵感故事中的信仰形态 | 第164-174页 |
一、 无可奈何之下的最后选择 | 第164-165页 |
二、 各种各样的求救方式 | 第165-168页 |
三、 灵感故事中的神奇感应 | 第168-171页 |
四、 得救之后,信心益坚 | 第171-174页 |
第九章 观音书籍考略 | 第174-185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观音经典讲义 | 第174-179页 |
一、 民国时期的《普门品》讲义 | 第174-176页 |
二、 民国时期的《心经》讲义 | 第176-179页 |
第二节 观音灵感书籍 | 第179-185页 |
一、 尤惜阴和《观音灵感录》 | 第180页 |
二、 许止净和《观音本迹感应颂》 | 第180页 |
三、 聂云台和《观音灵验记》 | 第180-181页 |
四、 万叔豪和《观音灵异记》 | 第181页 |
五、 李圆净和《新编观音灵感录》 | 第181-182页 |
六、 《佛学半月刊》和《观音灵感近闻录》 | 第182-185页 |
第十章 观音信仰与其他信仰之比较 | 第185-201页 |
第一节 慈航真人与观音 | 第185-188页 |
一、 道教对民间观音的继承和演绎 | 第185-187页 |
二、 民国时期对慈航真人的供奉 | 第187-188页 |
第二节 碧霞元君与观音 | 第188-194页 |
一、 碧霞元君信仰简介 | 第188-191页 |
二、 观音与碧霞的相互关系 | 第191-194页 |
第三节 圣母玛利亚与观音 | 第194-200页 |
一、 西方圣母崇拜的历程 | 第194-196页 |
二、 圣母东传 | 第196-198页 |
三、 观音与圣母的共通性 | 第198-200页 |
小结 | 第200-201页 |
结语 | 第201-204页 |
附录:民国观音灵感故事抽查统计表 | 第204-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21页 |
后记 | 第221-223页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