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方法论文--算法理论论文

计算机免疫的信号提呈与危险感知机理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18页
   ·计算机免疫的智能性第12-14页
     ·反向选择模型的智能性和面临的问题第12-13页
     ·危险理论的引入第13页
     ·危险理论模型的智能性问题第13-14页
   ·本文的动机第14-15页
     ·危险理论的关键问题第14页
     ·微分学的启示第14页
     ·研究目标第14-15页
     ·选题来源第15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5-16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页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16-18页
第2章 计算机免疫的相关研究第18-36页
   ·人工智能中的计算机免疫系统第18-22页
     ·从符号智能到计算智能第18-20页
     ·从自然计算到仿生计算第20-21页
     ·从仿生计算到计算机免疫第21-22页
   ·计算机免疫系统的生物学基础第22-26页
     ·机体免疫学概述第22-25页
     ·计算机免疫解决的问题领域第25-26页
   ·计算机免疫系统的智能性第26-27页
   ·计算机免疫系统的研究概况第27-30页
     ·计算机免疫系统的研究现状第27-28页
     ·计算机免疫的主要研究方向第28-30页
   ·反向选择模型的困惑第30-35页
     ·可计算性和覆盖性问题第30-32页
     ·从反向选择模型中追根溯源第32-33页
     ·辩证地看待反向选择模型第33-34页
     ·回归免疫学的本源第34-35页
     ·危险理论的启示第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计算机免疫中的危险理论第36-52页
   ·机体免疫中的危险理论第36-40页
     ·危险理论的引入第36-37页
     ·危险理论的发展历程第37-39页
     ·危险理论的工作原理第39-40页
   ·危险理论的核心第40-43页
     ·危险信号第40-42页
     ·危险信号的特征第42页
     ·抗原提呈细胞第42-43页
     ·抗原提呈细胞的特征第43页
   ·计算机免疫中危险理论的研究概况第43-50页
     ·危险理论的研究历程第43-46页
     ·危险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第46-48页
     ·危险理论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第48-50页
   ·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第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基于微分的危险理论模型架构第52-63页
   ·危险理论免疫模型概述第52-53页
   ·模型的基本结构第53-55页
   ·模型中的关键问题第55-60页
     ·危险信号的定义第55-58页
     ·人工APC的建模第58-59页
     ·模型自适应性和多样性的探讨第59-60页
   ·模型的可行性分析第60-62页
     ·计算机免疫的三种研究方法第60页
     ·计算机免疫概念模型的要求第60-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危险信号提取第63-80页
   ·微分学的可借鉴性第63-65页
   ·危险信号的表达第65-67页
     ·危险信号的表达第65-66页
     ·危险信号的数据结构第66页
     ·危险信号的阶第66-67页
   ·危险信号间的协同第67-69页
     ·危险信号的增强第67-68页
     ·危险信号的抑制第68页
     ·危险信号的关联第68-69页
   ·计算机系统危险信号的类别第69-71页
     ·计算机系统变量的分类第69-70页
     ·危险信号的分类第70-71页
   ·计算机系统危险信号的提取第71-78页
     ·参照系的选取第71-73页
     ·用值比较的方法计算危险信号第73-74页
     ·用形比较的方法计算危险信号第74-76页
     ·用求隶属度的方法计算危险信号第76-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6章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第80-91页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的结构第80-82页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种群第80-81页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的结构第81页
     ·人工TLRs受体的结构第81-82页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的生命周期第82-86页
     ·人工APCs的工作流程第83页
     ·人工APCs的生成第83-84页
     ·人工APCs的演化第84-86页
     ·人工APCs的激活第86页
   ·人工TLRs受体第86-88页
     ·人工TLRs受体的功能第86-87页
     ·人工TLRs受体生成第87页
     ·人工TLRs受体的评价第87-88页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第88-90页
     ·免疫系统中的涌现现象第88-89页
     ·淋巴细胞的激活第89-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7章 潜伏软件检测实例第91-104页
   ·潜伏软件的威胁第91-92页
     ·计算机安全的现状第91-92页
     ·潜伏软件对安全的威胁第92页
   ·潜伏软件检测实验环境第92-96页
     ·潜伏恶意软件实例选取第92-94页
     ·实验部署第94-95页
     ·待监控系统指标的选取第95-96页
   ·实验设计及参数设置第96-98页
     ·实验设计第96-97页
     ·参数设置第97-98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98-103页
     ·验证发现潜伏软件的可行性第98-100页
     ·验证危险理论模型的自适应性第100-102页
     ·验证危险理论模型的多样性第102-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8章 结束语第104-107页
   ·论文工作总结第104-105页
   ·下一步工作第105-107页
附录A. Spybot产生的报警第107-115页
附录B. 蠕虫产生的报警第11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情况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APP促进中学生英语听说课堂参与度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人体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