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次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26页 |
·情态动词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名称的争论 | 第15-16页 |
·情态动词的分类问题 | 第16-17页 |
·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特征 | 第17-18页 |
·对“能”的研究 | 第18-24页 |
·丁声树 | 第18页 |
·赵元任 | 第18-19页 |
·吕叔湘 | 第19页 |
·蒋善民 | 第19-20页 |
·刘月华 | 第20-21页 |
·周小兵 | 第21页 |
·渡边丽玲 | 第21页 |
·郑天刚 | 第21-22页 |
·鲁晓琨 | 第22页 |
·彭利贞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韩国语常用情态表述法 | 第26-34页 |
·“(?)(-l su issda)” | 第26-28页 |
·“(?)(-l jul alda)” | 第28页 |
·“(?)(-jal+V)” | 第28-29页 |
·“(?)(-a/eodo doenda)” | 第29-31页 |
·“(?)(-l geos ida)” | 第31-32页 |
·韩语情态表述法的语法体系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汉语“能”与相应的韩语情态表达句法结构比较 | 第34-47页 |
·韩语情态表达的句法结构特征 | 第34-39页 |
·“主语+宾语+述语+情态表达”格式 | 第34-35页 |
·韩语情态表达前受副词修饰 | 第35-36页 |
·情态表达的连用 | 第36-37页 |
·韩语情态表达的否定形式 | 第37-38页 |
·双重否定格式 | 第38-39页 |
·汉语“能”的句法结构特征 | 第39-44页 |
·“NP+能+VP”格式 | 第39页 |
·“能”前常用成分 | 第39-41页 |
·连接副词 | 第39-40页 |
·判断副词 | 第40页 |
·语气副词 | 第40页 |
·范围副词 | 第40-41页 |
·介词结构 | 第41页 |
·“能”后常用成分 | 第41-42页 |
·动词带程度补语或可能补语 | 第41页 |
·重叠动词 | 第41-42页 |
·形容词 | 第42页 |
·“能”与其他情态动词连用 | 第42页 |
·“能”的提问形式 | 第42页 |
·“能”的否定形式 | 第42-43页 |
·“能不”格式 | 第43页 |
·“不能不”格式 | 第43-44页 |
·韩语情态表述法与汉语“能”的句法结构比较 | 第44-45页 |
·韩汉情态表述法的不同点 | 第44页 |
·韩汉情态表述法的共同点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能”与相应的韩语情态表达语义比较 | 第47-58页 |
·表示能力 | 第47-51页 |
·人或事物已具备的能力 | 第47-49页 |
·恢复某种能力 | 第49-50页 |
·达到某种效率 | 第50-51页 |
·表示善于 | 第51-52页 |
·表示条件 | 第52-53页 |
·表示用途 | 第53-54页 |
·表示许可 | 第54-55页 |
·表示可能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