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基于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10-12页 |
·创新点 | 第12-14页 |
·盈余管理的创新 | 第13页 |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创新 | 第13-14页 |
2 文献回顾及小结 | 第14-20页 |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回顾 | 第14-16页 |
·公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 第14-15页 |
·确定性事实是否发生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 第15页 |
·多维度标准综合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 第15-16页 |
·盈余管理的文献回顾 | 第16-17页 |
·盈余管理手段 | 第16-17页 |
·盈余管理制约因素 | 第17页 |
·内控有效性与盈余管理相关性文献回顾 | 第17-18页 |
·文献小结 | 第18-20页 |
3 理论分析 | 第20-26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 | 第20-21页 |
·盈余管理的内涵 | 第21页 |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 第21-26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1-22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页 |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第22-24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4-26页 |
4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6-33页 |
·内控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内控有效性评价指标的比较 | 第27-28页 |
·内控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筛选和设计 | 第28-33页 |
5 研究设计 | 第33-39页 |
·变量说明 | 第33-36页 |
·被解释变量 | 第33-35页 |
·解释变量 | 第35页 |
·控制变量 | 第35-36页 |
·模型构建 | 第36-37页 |
·应计盈余管理模型 | 第36-37页 |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模型 | 第37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37-39页 |
·样本的构成 | 第37页 |
·样本的筛选过程 | 第37-39页 |
6 实证分析 | 第39-45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1页 |
·回归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稳健性检验 | 第43-45页 |
7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45-48页 |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相关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 第46页 |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研究局限性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