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9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5页 |
| 1 绪论 | 第15-3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22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煤矿区地表沉陷危害及其特点 | 第16-18页 |
| ·工矿区地表沉陷D-InSAR监测的制约因素与可行性 | 第18-21页 |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30页 |
| ·地表形变D-InSAR监测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 ·工矿区地表沉陷监测方法概述 | 第26-27页 |
| ·工矿区地表沉陷D-InSAR监测研究分析 | 第27-30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2-35页 |
| 2 D-INSAR原理与方法基础 | 第35-47页 |
| ·INSAR基本原理 | 第35-39页 |
| ·InSAR相关定义 | 第35页 |
| ·InSAR工作模式 | 第35-36页 |
| ·InSAR基本原理 | 第36-38页 |
| ·干涉相位分析 | 第38-39页 |
| ·常规D-INSAR技术 | 第39-43页 |
| ·D-InSAR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 ·常规D-InSAR方法 | 第40-42页 |
| ·D-InSAR处理步骤 | 第42-43页 |
| ·常规D-INSAR影响因素 | 第43-46页 |
| ·失相干因素 | 第44-45页 |
| ·误差因素 | 第45-46页 |
| ·相位梯度因素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3 短基线D-INSAR矿区地表沉陷动态监测 | 第47-75页 |
| ·短基线D-INSAR矿区地表沉陷监测方法 | 第47-48页 |
| ·短基线D-InSAR矿区地表沉陷监测方法 | 第47页 |
| ·短基线D-InSAR矿区地表沉陷监测处理流程 | 第47-48页 |
| ·开滦矿区地表沉陷短基线D-INSAR监测实验 | 第48-64页 |
| ·实验区概况 | 第48-49页 |
| ·实验数据 | 第49-51页 |
| ·数据处理 | 第51-56页 |
| ·结果分析 | 第56-64页 |
| ·兖州矿区地表沉陷短基线D-INSAR监测实验 | 第64-69页 |
| ·实验区概况 | 第64-65页 |
| ·实验数据 | 第65-67页 |
| ·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 ·D-INSAR监测结果下的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69-73页 |
| ·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的必要性 | 第69-70页 |
| ·基于D-InSAR结果的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4 相干目标短基线时序INSAR监测矿业城市地表沉降 | 第75-97页 |
| ·PS-INSAR和SBAS-INSAR算法比较分析 | 第75-78页 |
| ·PS-InSAR算法 | 第75-76页 |
| ·SBAS-InSAR算法 | 第76-77页 |
| ·两种算法的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78页 |
| ·相干目标短基线时序INSAR算法 | 第78-84页 |
| ·相干目标短基线时序InSAR算法基本思想 | 第78页 |
| ·相干目标识别 | 第78-80页 |
| ·短基线干涉对组合 | 第80-81页 |
| ·相干目标差分相位时间序列分析 | 第81-83页 |
| ·算法特点 | 第83-84页 |
| ·矿业城市地表沉降特征 | 第84-85页 |
| ·矿业城市受残余沉陷的影响 | 第84-85页 |
| ·矿业城市地表沉降特征与监测需求 | 第85页 |
| ·唐山市地表沉降时序INSAR监测 | 第85-95页 |
| ·唐山市研究区概况 | 第85-86页 |
| ·研究区数据与处理 | 第86-90页 |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90-94页 |
| ·对策与建议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 ·结论 | 第97-98页 |
| ·创新 | 第98页 |
| ·展望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