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0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0-16页 |
| 1 绪论 | 第16-24页 |
| ·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及模拟开采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露天矿转向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露天矿开拓运输系统优化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露天矿内外排流向流量优化研究现状 | 第21页 |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1-22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2 复杂地质条件下露天矿矿床地质模型及开采模拟模型的构造 | 第24-48页 |
| ·三维地质面模型构建 | 第24-38页 |
| ·面模型构模原理与方法 | 第24-30页 |
| ·复杂地质条件面模型构模技术 | 第30-35页 |
| ·安太体和安家岭露天矿三维地质面模型构建 | 第35-38页 |
| ·块体模型构建 | 第38-43页 |
| ·块体模型构模原理与方法 | 第38-42页 |
| ·安家岭露天矿块体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 ·复杂地质条件露天矿模拟开采技术 | 第43-46页 |
| ·开采模板参数化设计 | 第43-44页 |
| ·工程位置模拟 | 第44页 |
| ·采剥工程量分类计算 | 第44-46页 |
| ·本章小节 | 第46-48页 |
| 3 复杂地质条件下露天矿转向方式研究 | 第48-66页 |
| ·复杂地质条件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基本类型 | 第48-53页 |
| ·重新拉沟转向方式 | 第48-49页 |
| ·留沟缓帮转向方式 | 第49-50页 |
| ·扇形推进转向方式 | 第50-52页 |
| ·“L”型组合转向方式 | 第52-53页 |
| ·复杂地质条件下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 ·复杂地质条件下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6页 |
| ·复杂地质条件下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评价方法 | 第56-57页 |
| ·工程实例研究 | 第57-65页 |
|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 4 近水平煤层转倾斜后开拓运输系统优化方法及应用 | 第66-86页 |
| ·道路通过能力理论 | 第66-69页 |
| ·倾斜煤层过渡期开拓运输系统理论 | 第69-76页 |
| ·水平端帮道路布置方式运距理论 | 第69-72页 |
| ·延深下降式端帮路布置方式运距理论 | 第72-74页 |
| ·不同端帮道路布置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 ·延深下降式端帮路开拓运输系统动态演变过程研究 | 第76-80页 |
| ·典型位置倾斜端帮路与工作平盘的动态衔接过程 | 第76-79页 |
| ·延深下降端帮开拓运输系统端帮路变坡点位置研究 | 第79-80页 |
| ·实例应用分析 | 第80-85页 |
| ·本章小节 | 第85-86页 |
| 5 复杂地质条件下露天矿内外排流向流量动态规划 | 第86-104页 |
| ·线性规划法优化综合运距 | 第86-88页 |
| ·排弃量与综合运距的关系 | 第88-93页 |
| ·倾斜煤层时期采剥量关系 | 第88-90页 |
| ·内排量与综合运距的关系 | 第90-91页 |
| ·外排量与综合运距的关系 | 第91-93页 |
| ·露天矿排弃物综合运趴动态规划模型 | 第93-98页 |
| ·最优化原理与动态规划的数学模型 | 第94-95页 |
| ·露天矿排弃物流向流量状态转移方程 | 第95-97页 |
| ·综合运距动态规划的优化与求解 | 第97-98页 |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98-102页 |
| ·本章小节 | 第102-10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4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2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