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聚天冬氨酸/纳米金修饰电极对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三者的同时测定 | 第13-31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实验部分 | 第15-17页 |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15-16页 |
·聚天冬氨酸/纳米金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7-26页 |
·天冬氨酸在电极上的电聚合过程及聚合参数的优化选择 | 第17-19页 |
·PAA/nano-Au/GCE的表观形貌与修饰电极的性质 | 第19-21页 |
·DA、AA和UA三者的电化学行为 | 第21-23页 |
·pH的影响 | 第23-24页 |
·DA、AA和UA三者的同时测定 | 第24-26页 |
·其它干扰物对测定的影响 | 第26页 |
·实际样品检测 | 第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第二章 聚磺基水杨酸纳米金修饰电极上抗坏血酸存在下的多巴胺的选择性测定 | 第31-50页 |
·引言 | 第31-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聚磺基水杨酸/纳米金修饰电极(PSA-nano-Au/GCE)的制备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6页 |
·磺基水杨酸在电极表面的电聚合过程及PSA-nano-Au/GCE的表征 | 第34-37页 |
·DA和AA在PSA-nano-Au/GCE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37-39页 |
·pH的影响 | 第39-40页 |
·扫速的影响 | 第40-41页 |
·富集时间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两种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 第42-43页 |
·四种不同修饰电极的比较 | 第43页 |
·AA共存条件下对DA的选择性测定 | 第43-45页 |
·干扰物检测 | 第45-46页 |
·实际样品检测 | 第46页 |
·结论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第三章 基于吡啶钌掺杂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谷胱甘肽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 第50-67页 |
·引言 | 第50-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5页 |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试剂 | 第52-53页 |
·实验步骤 | 第53-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Ru(bpy)_3~(2+)-SiO_2纳米颗粒的特性 | 第55-57页 |
·固定在电极上的RuDSNPs的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行为 | 第57-59页 |
·pH的优化 | 第59页 |
·Ru-DSNPs浓度的优化 | 第59-60页 |
·GSH的测定 | 第60-61页 |
·干扰物的测定 | 第61-62页 |
·实际样品测定 | 第62页 |
·该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稳定性与重现性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第四章 基于电化学还原石墨烯氧化物修饰玻碳电极的还原型辅酶Ⅰ(NADH)安培传感器 | 第67-84页 |
·引言 | 第67-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实验仪器 | 第70-71页 |
·实验试剂 | 第71页 |
·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71-72页 |
·实验测定的步骤 | 第7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GR/GCE表面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质 | 第72-74页 |
·NADH的电化学行为 | 第74-75页 |
·氧化石墨浓度的优化 | 第75-76页 |
·电还原圈数的影响 | 第76-77页 |
·计时电流法测定NADH | 第77-78页 |
·干扰物的测定 | 第78页 |
·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