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归信过程中的身份认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文献基础 | 第10-16页 |
·西方宗教研究的经典理论 | 第10-11页 |
·认同理论 | 第11-13页 |
·国内关于基督教信仰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17-23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归信过程 | 第17页 |
·身份认同 | 第17页 |
·研究个案的选取 | 第17-20页 |
·研究个案选取的缘由 | 第17-18页 |
·研究个案的社会空间背景 | 第18-19页 |
·教会概况 | 第19-20页 |
·资料搜集与样本构成 | 第20-22页 |
·资料搜集的方法和过程 | 第20-21页 |
·样本构成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督徒身份认同的建构 | 第23-32页 |
·归信伊始基督徒身份认同的启动 | 第23-27页 |
·归信伊始基督徒的生命时态 | 第23-24页 |
·基督徒的入教路径 | 第24-27页 |
·归信伊始基督徒身份认同的激活 | 第27-31页 |
·对“神迹”和“神秘体验”的认同 | 第27-28页 |
·对基督教教义的认同 | 第28-29页 |
·对“福音”传播者的认同 | 第29-30页 |
·“福报”对基督徒身份的理性建构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基督徒身份认同的维系 | 第32-46页 |
·基督徒身份认同的制度化维系 | 第32-35页 |
·“受洗”——合法性身份的获得 | 第32-33页 |
·“圣餐礼”——另一件圣事 | 第33页 |
·礼拜 | 第33-35页 |
·基督徒身份认同的隐性维系机制 | 第35-39页 |
·社会范畴化对基督徒身份边界的确定 | 第35-36页 |
·社会比较过程对基督徒身份认同的强化 | 第36-37页 |
·社会互动对基督徒身份认同的巩固 | 第37-38页 |
·群体记忆对基督徒身份认同的再生产 | 第38-39页 |
·基督徒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及认同策略 | 第39-45页 |
·传统习俗与基督教教义的冲突 | 第39-41页 |
·基督徒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 | 第41-43页 |
·调适性的认同策略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督徒身份认同的反思性理解 | 第46-54页 |
·反观基督徒身份认同的建构 | 第46-50页 |
·认同感的缺失成为基督徒皈依的契机 | 第46-48页 |
·新的身份认同对于基督徒的意义 | 第48-49页 |
·乡土社会情境下的宗教情怀 | 第49-50页 |
·基督徒身份认同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启示 | 第50-52页 |
·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化建设 | 第50-51页 |
·加强利他主义宣传教育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