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家庭、婚姻道德论文

中国传统孝忠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课题的提出第10-1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文献综述第12-14页
     ·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第12-13页
     ·国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第13-14页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2章 传统孝观念的起源及历史演进第16-31页
   ·“孝”的初始含义及其起源第16-18页
     ·“孝”字考辨第16页
     ·“孝”的初始含义第16-17页
     ·孝观念的起源第17-18页
   ·孝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第18-25页
     ·史前至西周——孝观念的形成第18-19页
     ·孔子——儒家孝道理论的鼻祖第19-22页
     ·后儒对孔子孝义的继承和发展第22-25页
     ·法家对孝道的修正第25页
   ·孝观念的最后完善第25-29页
     ·孝义在理论创造上的完成第25-28页
     ·孝道在实践上的最后完善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传统忠观念的起源及历史演进第31-42页
   ·“忠”的初始含义及其起源第31-32页
     ·“忠”的初始含义第31页
     ·忠观念的起源第31-32页
   ·忠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第32-37页
     ·春秋时期对忠观念的认识第32-33页
     ·战国诸子对忠观念的发展第33-36页
     ·秦代大一统后的忠观念第36-37页
   ·忠观念的最后完善第37-41页
     ·忠观念在理论上的完成第37-39页
     ·忠观念在实践上的表现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传统孝忠观念评析第42-57页
   ·“孝”与“忠”的关系第42-46页
     ·“孝”与“忠”的对立性第42-43页
     ·“孝”与“忠”的统一性第43页
     ·移孝作忠第43-46页
   ·孝忠观念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第46-50页
     ·孝观念对传统中国法律、政治的影响第46-47页
     ·孝观念对传统中国教育、家庭生活的影响第47-49页
     ·忠观念对传统中国社会稳定的作用第49-50页
   ·传统孝忠观念中的精华与糟粕第50-55页
     ·传统孝观念中的精华第50-51页
     ·传统孝观念中的糟粕第51-53页
     ·传统忠观念中的精华与糟粕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传统孝忠观念的现代转化第57-71页
   ·传统孝忠观念现代转化的必要性第57-60页
     ·传统孝忠观念本身存在不合理因素第57-58页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第58-59页
     ·基于现代人思想特点的要求第59-60页
   ·传统孝忠观念现代转化的原则和途径第60-64页
     ·孝忠观念转化的原则第60-62页
     ·孝忠观念转化的依据第62页
     ·孝忠观念转化的途径第62-64页
   ·传统孝忠观念现代转化的内容第64-70页
     ·孝忠观念地位的转变第64-65页
     ·孝忠观念内容的转化第65-68页
     ·孝忠观念行为模式的转换第68-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督徒归信过程中的身份认同研究
下一篇: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价值观基础和现代意义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