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目录 | 第10-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课题背景 | 第13-15页 |
·空间路由器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IRIS 空间路由器 | 第15-16页 |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内容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空间路由器及工作环境 | 第18-22页 |
·空间路由器 | 第18-19页 |
·空间路由器工作环境 | 第19-21页 |
·单粒子效应(SEE) | 第19页 |
·单粒子翻转(SEU) | 第19-20页 |
·单粒子锁定(SEL) | 第20页 |
·总剂量效应(TID)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空间路由器硬件设计分析 | 第22-33页 |
·空间路由器硬件平台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处理器选型 | 第23-24页 |
·基于COTS 处理器的高性能星载计算机 | 第24-26页 |
·基于COTS 处理器星载计算机的可靠性研究 | 第26-32页 |
·ARGOS 试验 | 第26页 |
·DMT 容错技术 | 第26-29页 |
·H-CORE 技术 | 第29页 |
·TTMR 技术 | 第29-30页 |
·信息冗余技术 | 第30-31页 |
·三模冗余技术 | 第31页 |
·热备份与冷备份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空间路由器硬件平台实现 | 第33-60页 |
·MPC8548E 处理器介绍 | 第33-35页 |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第35-36页 |
·硬件详细设计及实现 | 第36-57页 |
·电源系统 | 第36-39页 |
·复位电路、JTAG 电路设计 | 第39-43页 |
·时钟系统设计 | 第43-45页 |
·DDR2 接口模块设计 | 第45-49页 |
·NOR Flash 接口模块设计 | 第49-51页 |
·以太网接口模块 | 第51-54页 |
·PCI 接口模块设计 | 第54页 |
·POR 寄存器设置 | 第54-55页 |
·SDRAM 接口模块设计 | 第55-56页 |
·RS232 接口模块 | 第56-57页 |
·PCB 布线规则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硬件电路调试 | 第60-69页 |
·Wind River IEC2 仿真器介绍 | 第60-61页 |
·Wind River Workbench 2.6.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第61-62页 |
·调试环境的建立 | 第62-63页 |
·寄存器文件的编写 | 第63-64页 |
·读写DDR2 SDRAM | 第64-66页 |
·相关寄存器设置 | 第64-66页 |
·调试结果 | 第66页 |
·读写NOR Flash | 第66-68页 |
·相关寄存器设置 | 第66-67页 |
·调试结果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U-Boot 程序移植 | 第69-74页 |
·U-Boot 介绍 | 第69-71页 |
·U-Boot 源码分析 | 第69-70页 |
·U-Boot 代码启动过程 | 第70-71页 |
·U-Boot 移植 | 第71-72页 |
·以太网接口测试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硬件平台性能测试 | 第74-77页 |
·DDR2 稳定性测试 | 第74-75页 |
·处理器性能测试 | 第75页 |
·TCP 传输性能测试 | 第75-77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77-79页 |
·本文所取得的成果 | 第77-78页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