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国外关于市民化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二)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 文献综述的评述 | 第14页 |
四、研究的思路 | 第14-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六、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一)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 本文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一) 农民工定义的界定 | 第17页 |
(二) 农民工市民化定义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三) 农民工市民化制度的界定 | 第18页 |
二、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 制度的定义 | 第18-19页 |
(二) 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动因分析 | 第20-26页 |
一、农民工生存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一) 农民工总体收入水平低,工资拖欠问题严峻 | 第20-21页 |
(二) 农民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 第21-22页 |
(三) 农民工培训及子女教育缺失严重 | 第22页 |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强烈 | 第22-23页 |
三、从国际经验及城市化规律看,市民化是必然选择 | 第23-24页 |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重大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演进历程 | 第26-31页 |
一、户籍制度的演进 | 第26-27页 |
二、就业制度的演进 | 第27-28页 |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 | 第28-29页 |
四、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38页 |
一、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的问题 | 第31-35页 |
(一) 制度的供需不平衡 | 第31-32页 |
(二)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不均衡 | 第32-33页 |
(三) 正式制度内部及正式制度与实施机制的不平衡 | 第33-34页 |
(四) 非正式制度内部的不平衡 | 第34-35页 |
二、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8页 |
(一) 制度变迁的时滞性 | 第35-36页 |
(二) 制度的路径依赖明显 | 第36页 |
(三) 诱致性变迁不足 | 第36-38页 |
第六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 第38-46页 |
一、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的经济学机理分析 | 第38-40页 |
(一) 外部潜在收益的存在 | 第38-39页 |
(二) 制度环境的改变 | 第39-40页 |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变迁方式 | 第40-41页 |
(一) 应选择渐进式变迁方式 | 第40-41页 |
(二) 应选择诱致性变迁为主,与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方式 | 第41页 |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的具体政策建议 | 第41-46页 |
(一) 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取向 | 第41-42页 |
(二) 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取向 | 第42-44页 |
(三) 政府引导市民的政策路径取向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