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结构与方法 | 第9-11页 |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9-10页 |
二、全文结构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三节 主要观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一、主要观点 | 第11-12页 |
二、主要难点 | 第12页 |
三、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非正规就业(IEM)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第一节 非正规就业(IEM)理论的国外研究历史及进展 | 第13-22页 |
一、国外学者对IEC和IEM领域的研究历程 | 第13-14页 |
二、非正规就业(IEM)定义的演变 | 第14-15页 |
三、关于IEC和IEM的几个问题 | 第15-22页 |
第二节 国内学者对IEM概念的植入及其理论、实践发展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IEC和IEM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5-32页 |
第一节 IEC和IEM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我国IEM的总体规模和特征 | 第26-32页 |
一、我国IEM的规模和统计 | 第26-28页 |
二、IEM的分类及在我国的主要就业方式 | 第28-30页 |
三、IEM的经营范围和职业分布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IEM的因素分析和形成机理 | 第32-52页 |
第一节 解释IEM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一、国外关于IEM形成的主要理论 | 第32-33页 |
二、国外IEM形成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IEM的成因分析 | 第34-48页 |
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与IEM概述 | 第34-35页 |
二、经济增长与IEM | 第35-38页 |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IEC和IEM | 第38-44页 |
四、转型期结构调整与IEM | 第44-48页 |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IEM的形成发展机理 | 第48-52页 |
一、从IEM的劳动力需求方面分析 | 第48-49页 |
二、从IEM的劳动力供给方面分析 | 第49-50页 |
三、IEM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50-52页 |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IEM的实证分析 | 第52-60页 |
第一节 IEM和"上海模式" | 第52-54页 |
第二节 IEM和浙江模式 | 第54-56页 |
第三节 沿海城市的"加工车间"与非正规工人 | 第56-58页 |
第四节 IEM与高校毕业生择业 | 第58-60页 |
第六章 IEM发展的障碍和对策建议 | 第60-66页 |
第一节 IEM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 第60-62页 |
一、自我雇佣的IEM | 第60-61页 |
二、货币雇佣的IEM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推进IEM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2-66页 |
一、树立新型就业观念,明确IEM法律地位 | 第62-63页 |
二、继续打破行业垄断,拓宽IEM范围 | 第63页 |
三、形成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 第63页 |
四、大力改革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 | 第63-64页 |
五、寻求合理高效的社会保障措施,提高IEM者社会保障水平 | 第64页 |
六、实施积极的IEM扶助政策,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发展体系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后记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