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美国“337条款”的历史及其法律实施机制的涵义 | 第13-23页 |
·美国“337条款”的历史及特点 | 第13-17页 |
·美国“337条款”的历史 | 第13-14页 |
·美国“337条款”的特点 | 第14-17页 |
·美国“337条款”法律实施机制的涵义 | 第17-23页 |
·法律实施机制的涵义 | 第17-20页 |
·美国“337条款”法律实施机制的体系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美国“337条款”的法律适用 | 第23-37页 |
·美国“337条款”的实施主体 | 第23-25页 |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 第23-24页 |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管辖权及职责 | 第24-25页 |
·适用美国“337条款”的实质要件 | 第25-29页 |
·在进口贸易中存在不公平做法 | 第25-27页 |
·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做法须达到一定的威胁或效果 | 第27-29页 |
·适用美国“337条款”进行调查的程序 | 第29-33页 |
·申请发起调查 | 第29-31页 |
·初审 | 第31页 |
·调查开始 | 第31-32页 |
·初步裁定 | 第32页 |
·对初步裁定的审查 | 第32-33页 |
·终裁 | 第33页 |
·总统裁决 | 第33页 |
·上诉 | 第33页 |
·美国“337条款”所提供的救济措施 | 第33-37页 |
·发布排除令 | 第34-35页 |
·发布禁止令 | 第35页 |
·发布扣押和没收产品令 | 第35-36页 |
·罚款 | 第36页 |
·临时救济措施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美国“337条款”与其他规定的关系 | 第37-44页 |
·美国“337条款”与TRIPs协议 | 第37-38页 |
·美国“337条款”与TRIPs协议第3条 | 第37-38页 |
·美国“337条款”与TRIPs协议第41条 | 第38页 |
·美国“337条款”与“301条款” | 第38-39页 |
·美国“301条款”的产生背景 | 第38-39页 |
·美国“337条款”与“301条款”的区别 | 第39页 |
·美国“337条款”与美国“特别301条款” | 第39-41页 |
·美国“特别301条款”的主要内容 | 第39-40页 |
·美国“337条款”与“特别301条款”的区别 | 第40-41页 |
·适用美国“337条款”调查与联邦地方法院诉讼 | 第41-44页 |
·美国337调查与联邦地方法院诉讼的关系 | 第41-42页 |
·美国337调查与联邦地方法院诉讼的区别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应对“337条款”的背景及其范例与措施 | 第44-55页 |
·我国企业应对“337条款”的背景 | 第44-47页 |
·美国“337条款”主要调查对象国 | 第44-45页 |
·美国“337条款”调查案件的针对对象 | 第45页 |
·“337条款”的发展趋势 | 第45-46页 |
·“337条款”的实施对中国的影响 | 第46-47页 |
·我国企业应对“337条款”的范例与措施 | 第47-55页 |
·我国企业应对337诉讼的成功范例 | 第47-48页 |
·全面认识和理解美国“337条款” | 第48-49页 |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第49页 |
·积极应诉 | 第49-50页 |
·合理利用其他规则以排除适用“337条款” | 第50页 |
·积极主动采取防御措施 | 第50-51页 |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 第51-55页 |
结束语 | 第55-57页 |
·回顾 | 第55-56页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