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 ·保护遗传学研究概况 | 第10-19页 |
| ·保护遗传学研究内容 | 第11-17页 |
| ·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分子标记 | 第17-19页 |
| ·六角莲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六角莲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 ·六角莲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六角莲保护生物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 ·样品采集 | 第24-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实验试剂及其来源 | 第26-27页 |
| ·主要仪器及其来源 | 第27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8-29页 |
| ·DNA浓度测定 | 第29页 |
| ·ISSR-PCR扩增 | 第29-30页 |
| ·ISS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29页 |
| ·引物筛选 | 第29-30页 |
| ·电泳和拍照 | 第30页 |
| ·生态调查 | 第30-31页 |
| ·野外调查与样地设置 | 第30-31页 |
| ·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 ·数据分析 | 第31-36页 |
| ·带的记录与数据矩阵的建立 | 第31页 |
| ·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 ·居群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 | 第33页 |
|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A) | 第33页 |
|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检验 | 第33-34页 |
|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的保护有效性评价 | 第34页 |
| ·测定克隆多样性的指标 | 第34页 |
| ·空间自相关分析所用D_G系数 | 第34-35页 |
| ·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Morisita分散指标(系数I)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51页 |
| ·ISSR-PCR扩增结果 | 第36-39页 |
| ·ISSR结果分析 | 第39-47页 |
| ·六角莲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 ·六角莲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40页 |
| ·居群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及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检验 | 第40-41页 |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41-42页 |
| ·克隆多样性分析 | 第42-46页 |
|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 ·生态学研究结果——六角莲种群分布格局 | 第47-48页 |
| ·ISSP-PCR扩增条件优化 | 第48-51页 |
| ·DNA的提取 | 第48页 |
| ·Taq酶 | 第48-49页 |
| ·DNA模板浓度 | 第49页 |
| ·Mg~(2+)浓度 | 第49-50页 |
| ·dNTPs浓度 | 第50页 |
| ·退火温度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1-59页 |
| ·小尺度范围遗传结构 | 第51-52页 |
| ·遗传变异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分布 | 第52-56页 |
| ·六角莲的遗传多样性 | 第52-55页 |
| ·六角莲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流 | 第55-56页 |
| ·对保护工作的启示 | 第56-59页 |
| ·就地保护评价及保护建议 | 第56-57页 |
| ·迁地保护评价及保护建议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总结 | 第59-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