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1. 植物基因工程及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 植物基因工程的进展 | 第13-14页 |
1.2 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 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1 抗真菌蛋白基因的应用 | 第15-18页 |
2.1.1 导入与病程相关的蛋白基因 | 第15-16页 |
2.1.2 导入阻碍真菌蛋白合成的抗真菌蛋白 | 第16-17页 |
2.1.3 抗真菌次生物质合成基因 | 第17页 |
2.1.4 抗真菌多肽 | 第17页 |
2.1.5 降解真菌产生的毒素 | 第17-18页 |
3. β-1,3-葡聚糖酶在植物抗真菌病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3.1 β-1,3-葡聚糖酶的基本结构及基因特点 | 第18-20页 |
3.2 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20-21页 |
3.3 β-1,3-葡聚糖酶与其它防卫蛋白的协同表达 | 第21页 |
4. 小麦的遗传转化研究 | 第21-25页 |
4.1 小麦转化方法的研究 | 第21-23页 |
4.2 小麦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3-25页 |
4.2.1 外植体的选择 | 第24-25页 |
4.2.2 最佳培养基的确定 | 第25页 |
5. 小麦种子贮藏蛋白与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 | 第25-32页 |
5.1 HMW谷蛋白基因的遗传及与品质的关系 | 第25-28页 |
5.2 LMW谷蛋白与品质的关系 | 第28-29页 |
5.3 小麦醇溶蛋白与品质的关系 | 第29页 |
5.4 小麦的遗传转化与品质改良 | 第29-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44页 |
1.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2. 质粒构建 | 第32-33页 |
2.1 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2.2 HHW-GS 5+10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3. 转化方法 | 第33-37页 |
3.1 花粉管通道法 | 第33-36页 |
3.1.1 质粒的转化 | 第33-34页 |
3.1.2 质粒的提取 | 第34-35页 |
3.1.3 质粒DNA的纯化 | 第35页 |
3.1.4 导入方法 | 第35-36页 |
3.2 基因枪转化法 | 第36-37页 |
3.2.1 质粒转化、质粒DNA提取与纯化 | 第36页 |
3.2.2 小麦幼胚、幼穗和成热胚的培养 | 第36页 |
3.2.3 基因枪轰击方法 | 第36-37页 |
4. 筛选、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 第37-38页 |
4.1 筛选剂浓度的确定 | 第37页 |
4.2 GUS基因的检测 | 第37-38页 |
4.3 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 第38页 |
5.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38-42页 |
5.1 植株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5.2 PCR扩增 | 第39页 |
5.3 探针标记 | 第39-40页 |
5.4 PCR-Southern杂交 | 第40-42页 |
5.4.1 转5+10亚基基因的RCR-Southern杂交 | 第40-42页 |
5.4.2 转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PCR-Southern杂交 | 第42页 |
6. HMW麦谷蛋白的测定 | 第42-43页 |
7. 抗病性鉴定 | 第43页 |
8. 产量鉴定 | 第43页 |
9. 品质分析 | 第43-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67页 |
1. 基因枪转化小麦的研究 | 第44-56页 |
1.1 组织培养的基因型效应 | 第44-45页 |
1.2 不同外植体的培养效果 | 第45-47页 |
1.3 不同培养基的培养效果 | 第47-48页 |
1.4 基因枪轰击后,内、中、外层愈伤的发育状况 | 第48-50页 |
1.5 幼胚愈伤对PPT,Kan和G418的反应 | 第50-52页 |
1.5.1 小麦幼胚愈伤对PPT的反应 | 第50-51页 |
1.5.2 小麦幼胚愈伤对卡那霉素和G418的反应 | 第51-52页 |
1.6 基因枪法转化及抗性筛选 | 第52-56页 |
1.6.1 葡聚糖酶基因的转化 | 第52-54页 |
1.6.1.1 筛选及植株再生 | 第52-54页 |
1.6.1.2 PCR扩增检测目的基因 | 第54页 |
1.6.1.3 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 | 第54页 |
1.6.2 HMW-GS 5+10基因的转化 | 第54-56页 |
1.6.2.1 筛选及植株再生 | 第54-55页 |
1.6.2.2 T_0代PCR扩增检测基因 | 第55页 |
1.6.2.3 T_1代植株的PCR-Southern检测 | 第55-56页 |
2. 花粉管通道转化小麦的研究 | 第56-62页 |
2.1 D_0代籽粒的筛选 | 第56-59页 |
2.1.1 Kan的筛选浓度 | 第56-57页 |
2.1.2 G418的筛选浓度 | 第57-58页 |
2.1.3 PPT的筛选浓度 | 第58-59页 |
2.2 导入时间的探索 | 第59-60页 |
2.3 花粉通道法转化小麦当代的结实率及抗性筛选 | 第60-61页 |
2.4 转HMW-GS 5+10基因的分子检测 | 第61-62页 |
2.4.1 PCR检测导入的目的基因 | 第61-62页 |
2.4.2 转HMW-GS 5+10基因的PCR-Southern检测结果 | 第62页 |
2.5 转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分子检测 | 第62页 |
2.5.1 PCR法检测目的基因 | 第62页 |
2.5.2 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 | 第62页 |
3.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及农艺性状 | 第62-67页 |
3.1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 第63-64页 |
3.2 转基因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 | 第64-65页 |
3.3 转HMW-GS 5+10基因品系和单株HMW-GS组成 | 第65页 |
3.4 转基因品系的品质分析结果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71页 |
1. 关于转基因后代的性状多样性问题 | 第67页 |
2. HMW-GS基因的遗传转化与品质的关系 | 第67-68页 |
3. 关于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小麦D_0代种子的筛选 | 第68-69页 |
4. 提高基因工程的育种效果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在读期间主要获奖成果 | 第87-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文章 | 第88-90页 |
在读期间承担的主要课题 | 第90-91页 |
图版说明 | 第91-95页 |
图版 | 第95-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