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6页 |
绪论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发展概观 | 第16-34页 |
第一节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缘起——宋初文道关系理论与平淡之美观点的提出 | 第16-24页 |
一、 宋初文道关系理论形成的文化动因——宋初右文政策的实行和士风的挺立 | 第16-19页 |
二、 韩愈对宋代初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 | 第19-23页 |
三、 梅尧臣,苏舜钦关于平淡之美的提倡和对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流变 | 第24-34页 |
一、 文学家与理学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分化 | 第25-28页 |
二、 文学家与理学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共同性 | 第28-31页 |
三、 朱熹对宋代中期文学家与理学家文艺美学思想的融合及初步总结 | 第31-34页 |
上编 宋代中期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 | 第34-70页 |
第一章 理性的首倡--周敦颐的文艺美学思想 | 第36-49页 |
第一节 周敦颐文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文以载道”的真谛 | 第37-40页 |
一、 文、道各有其特性--“文艺而道实” | 第38页 |
二、 文的审美属性和独立性--“美则爱,爱则传” | 第38-39页 |
三、 文的旨归--文以载道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音乐美学思想--“淡而不伤、和而不淫”与“平情释心” | 第40-44页 |
一、 礼先乐后的礼乐关系论 | 第40页 |
二、 “淡而不伤”与“和而不淫”--音乐的审美境界 | 第40-42页 |
三、 “平情”与“释心”--音乐的审美作用 | 第42-44页 |
第四节 爱莲者的理性选择--孔颜乐处思想与人格美的追求 | 第44-49页 |
一、 孔颜乐处的审美意义 | 第44-46页 |
二、 爱莲者的审美追求--《爱莲说》 | 第46-49页 |
第二章 深化与提升——邵雍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哲学思考 | 第49-61页 |
第一节 邵雍的哲学思想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思维创造的哲学思考——观物说 | 第50-56页 |
一、 “以理观物”——认识的正确法则 | 第50-53页 |
二、 “因物则性”与“安乐消遥”——审美中的忘情尽性境界与修养论 | 第53-56页 |
第三节 哲理性的超越——对文艺的哲学思考 | 第56-61页 |
一、 对“理”的强调——“真胜则华去” | 第56-58页 |
二、 文艺审美中哲理性的形上追求——“炼意而得余味” | 第58-61页 |
第三章 传统的偏见——二程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固守和偏执 | 第61-70页 |
第一节 二程文艺美学思想的基础—哲学思想 | 第61-63页 |
第二节 二程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坚持 | 第63-65页 |
一、 修辞立其诚 | 第63-64页 |
二、 道本文末的思想 | 第64-65页 |
第三节 二程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偏执——作文害道 | 第65-67页 |
第四节 作者修养论——“英气害事”与“温润含蓄”之境的追求 | 第67-70页 |
中编 宋代中期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 | 第70-106页 |
第四章 融汇与调和——欧阳修对儒家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72-83页 |
第一节 “道胜文不难而至”的道统论 | 第72-76页 |
第二节 “诗穷而后工”与创作主体修养论 | 第76-78页 |
第三节 “文简而意深”、“笔简而意足”——对简远境界的追求 | 第78-80页 |
第四节 “不害情性”、“静中之乐”与”聊佐清欢”的观点 | 第80-83页 |
第五章 多元与丰富——苏轼对儒家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坚持和疏离 | 第83-97页 |
第一节 儒家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坚持——有补于国的文艺用世观 | 第83-86页 |
第二节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和“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主张 | 第86-88页 |
第三节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对“意”境的追求 | 第88-89页 |
第四节 “文理自然”与“萧散简远”的美学追求 | 第89-92页 |
第五节 性命自得与审美自由 | 第92-97页 |
第六章 发现与创新——黄庭坚的文艺美学思想 | 第97-106页 |
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诗旨观 | 第97-99页 |
第二节 对韵的强调和推展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平淡而山高水深”——对“远”境的审美追求 | 第101-103页 |
第四节 黄庭坚的文艺美学思想与理学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共同性 | 第103-106页 |
下编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融合 | 第106-132页 |
第七章 继承与综合——朱熹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初步总结 | 第108-132页 |
第一节 朱熹文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文道为一论 | 第110-115页 |
一、 朱熹的文道范畴论 | 第111-112页 |
二、 文从道中流出 | 第112-113页 |
三、 文道一也 | 第113-115页 |
第三节 情理统一论 | 第115-123页 |
一、 朱熹对情性的理解和对情理在哲学意义上的关系界定 | 第115-116页 |
二、 创作与鉴赏过程中的审美心态—“心虚理明” | 第116-117页 |
三、 感物道情 | 第117-120页 |
四、 情理合一 | 第120-123页 |
第四节 审美境界论——萧散闲淡、清新高远和气象浑成 | 第123-132页 |
一、 萧散闲淡 | 第124-126页 |
二、 清新高远 | 第126-127页 |
三、 气象浑成 | 第127-132页 |
结语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特质 | 第132-146页 |
第一节 重理尚意的哲学本色 | 第132-135页 |
一、 重理 | 第132-134页 |
二、 尚意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平淡自然、萧散简远的审美追求 | 第135-138页 |
一、 平淡自然 | 第135-137页 |
二、 萧散简远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形上的追求——建立在真、善、乐、美合一基础上的审美自由境界 | 第138-146页 |
一、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真理性追求 | 第138-140页 |
二、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善的追求 | 第140-141页 |
三、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乐(适)的追求——审美自由 | 第141-146页 |
引用及参考书目 | 第146-156页 |
后 记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