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43页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1 中医体质学说与体质的概念 | 第10-11页 |
2 体质分型研究 | 第11-12页 |
3 体质的性别、年龄、性格差异的关系研究 | 第12-13页 |
4 体质与证的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5 体质的现代流行病学研究 | 第14-16页 |
6 体质的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6-17页 |
7 体质的实验研究 | 第17-18页 |
8 体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 第18-19页 |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第19-32页 |
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分类 | 第19页 |
2 高血压临床流行病研究 | 第19-21页 |
3 国外高血压发病率研究 | 第21-22页 |
4 国内外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 | 第22-25页 |
5 高血压体质研究 | 第25-26页 |
6 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研究 | 第26-29页 |
7 高血压的生存质量研究 | 第29-30页 |
8 高血压的防治 | 第30-31页 |
9 原发性高血压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3页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第43-55页 |
第一章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领域的研究 | 第43-48页 |
1 关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病名的认识 | 第43页 |
2 关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病机的认识 | 第43-46页 |
·高血压的病因 | 第44-45页 |
·高血压的病机研究 | 第45-46页 |
3 原发性高血压研究中医领域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46-48页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46页 |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学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第二章 中医对体质的认识 | 第48-53页 |
1 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原理 | 第48页 |
2 体质的特点 | 第48-50页 |
3 中医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 第50-51页 |
4 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预防的指导作用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55-120页 |
研究一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体质特点研究 | 第55-81页 |
前言 | 第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结果 | 第58-76页 |
讨论 | 第76-81页 |
研究二 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特征研究 | 第81-98页 |
前言 | 第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81页 |
2 研究对象 | 第81-8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83页 |
4 数据管理 | 第83-84页 |
5 质量控制 | 第84页 |
6 统计方法 | 第84页 |
结果 | 第84-94页 |
1 病例组与对照组焦虑检出情况 | 第84-85页 |
2 病例组与对照组抑郁检出情况 | 第85-86页 |
3 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焦虑抑郁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 第86-89页 |
4 病例组与对照组焦虑与体质要素的情况分析 | 第89-92页 |
5 病例组与对照组抑郁与体质要素的情况分析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8页 |
1 焦虑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 第94-95页 |
2 高血压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 第95-96页 |
3 高血压相关体质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96页 |
4 高血压相关体质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 第96-98页 |
研究三 原发性高血压相关中医体质类型的生存质量研究 | 第98-117页 |
前言 | 第9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1页 |
结果 | 第101-107页 |
讨论 | 第107-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结语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个人简历 | 第122-123页 |
附表 | 第123-134页 |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 第123-128页 |
附表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RS) | 第128-129页 |
附表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第129-132页 |
附表4 生存质量评价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