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其他论文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与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英文缩略词第14-15页
前言第15-17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7-36页
 综述一 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与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的研究概况第17-29页
  1 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研究概况第17-22页
   ·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的实验研究第17-19页
     ·脾胃虚证的动物模型研究第17-18页
     ·脾胃虚证相关实验指标的研究第18-19页
     ·脾胃虚寒证的方药实验研究第19页
   ·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的现代研究第19-21页
     ·脾胃虚证与免疫系统第20页
     ·脾胃虚证与消化系统第20页
     ·脾胃虚证与血液系统第20-21页
     ·脾虚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第21页
   ·阳虚证、阴虚证的比较研究第21-22页
  2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研究概况第22-23页
   ·生理生化研究第22-23页
   ·分子生物学研究第23页
  3 结语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29页
 综述二 代谢组学研究现状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29-36页
  1 代谢组学概述第29页
  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第29-31页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第30页
   ·数据采集第30-31页
   ·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第31页
  3 代谢组学与中医体质研究第31页
  4 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研究第31-32页
  5 问题与展望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第二部分 体质与证候的理论研究第36-52页
 1 阳虚体质、阳虚证内涵解析第37-38页
   ·阳虚证的内涵解析第37页
   ·阳虚体质的内涵解析第37-38页
 2 阴虚体质、阴虚证的内涵解析第38页
   ·阴虚证的内涵解析第38页
   ·阴虚体质内涵解析第38页
 3 古代医家对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的认识第38-39页
   ·刘完素"阴虚阳实"论第38页
   ·张景岳的"阳常不足"论第38-39页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第39页
   ·叶天士"阴阳属性体质"论第39页
 4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特征第39-40页
   ·阳虚体质特征第39页
     ·阳虚则寒第39页
     ·阳虚则面白体胖第39页
   ·阴虚体质特征第39-40页
     ·阴虚则热第39-40页
     ·阴虚则形廋色苍第40页
   ·王琦对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的特征描述第40页
 5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形成及影响因素第40-42页
   ·先天禀赋因素第40-41页
   ·后天因素第41-42页
   ·疾病及药物因素第42页
 6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的调体第42-44页
   ·阳虚体质的调体第42页
   ·阴虚体质的调体第42页
   ·阳虚体质验案举例第42-43页
   ·阴虚体质验案举例第43-44页
 7 体质与证候关系探讨第44-50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与证候的联系第44-46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影响病证类型第44-45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影响证候的性质第45-46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决定证候病机从化第46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影响证候的传变第46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影响证候的转归第46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与证候的区别第46-50页
     ·阳虚、阴虚体质与阳虚、阴虚证内涵主体、范围不同第46-47页
     ·阳虚、阴虚体质与阳虚、阴虚证形成因素不同第47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与证候的演变过程时限不同第47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与证候的研究方向不同第47-48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研究与证候的研究覆盖范畴不同第48页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与证候的干预目的不同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第三部分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与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代谢组学比较研究第52-118页
 1 研究方法第54-60页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第54页
   ·判定标准第54-57页
   ·纳入标准第57页
   ·排除标准第57页
   ·筛选结果及基线资料情况第57-60页
 2 实验方法第60-61页
   ·血液、尿液样品采集第60页
   ·仪器与试剂第60页
   ·样品配制第60页
     ·血液样品配制第60页
     ·尿液样品配制第60页
   ·NMR数据采集第60-61页
     ·血液样品的NMR数据采集第60-61页
     ·尿液样品的NMR数据采集第61页
   ·NMR数据处理第61页
     ·血液样本NMR数据处理第61页
     ·尿液样本NMR数据处理第61页
   ·数据分析第61页
     ·血液样本NMR数据分析第61页
     ·尿液样本NMR数据分析第61页
 3 实验结果第61-103页
   ·血液NMR实验结果第61-89页
     ·各组血液样品的典型~1H-NMR谱图第61-63页
     ·血浆弛豫编辑(CPMG)实验结果第63-75页
       ·证候组血浆弛豫编辑(CPMG)实验结果第63-69页
       ·证候组与体质组血浆弛豫编辑(CPMG)实验结果第69-75页
     ·血浆扩散编辑(LED)实验结果第75-89页
       ·证候组血浆扩散编辑(LED)实验结果第75-80页
       ·证候组与体质组血浆扩散编辑(LED)实验结果第80-89页
   ·尿液NMR实验结果第89-103页
     ·各组尿液样品的典型~1H-NMR谱图第89-91页
     ·证候组总体比较分析结果第91-96页
     ·证候组与体质组尿液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结果第96-103页
 4 讨论第103-118页
   ·代谢组学研究可能为慢性胃炎的诊断提供新依据第103-104页
   ·代谢组学研究可能为区分脾胃虚寒证、虚热证提供新的支持第104页
   ·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第104-107页
   ·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差异代谢特征分析及与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差异代谢特征分析第107-114页
     ·能量代谢第107-109页
     ·脂代谢第109-111页
     ·糖代谢第111-112页
     ·其他代谢情况第112-114页
   ·证候、体质的代谢特征分析小结第114-115页
   ·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的展望第115-116页
   ·代谢组学应用于体质与证候关系问题研究的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全文总结第120-127页
致谢第127-130页
个人简历第130-132页
附录1 中医体质与分类判定标准第132-141页
附录2 证候筛选表第141-147页
附录3 脾胃虚寒证组血液样品~1H-NMR谱图第147-151页
附录4 胃阴亏虚证组血液样品~1H-NMR谱图第151-155页
附录5 脾胃虚寒证组、胃阴亏虚证组尿液样品~1H-NMR谱图第155-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体质特征及生存质量的研究
下一篇:从表征和尿液代谢组学角度判别2型糖尿病大鼠中医证候属性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