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第1章 引 言 | 第13-3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4-21页 |
·世界遗产的定义 | 第14-15页 |
·遗产的概念 | 第15-18页 |
·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预期目标 | 第22页 |
·重点和难点 | 第22页 |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22-23页 |
·研究素材和文献综述 | 第23-29页 |
·研究素材: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工作组文件 | 第24-27页 |
·相关文献:学术团体和个人的研究著述 | 第27-29页 |
·研究方法和流程 | 第29-36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4页 |
·流程图 | 第34-36页 |
·论文框架 | 第36-38页 |
第2章 世界遗产的基本概念 | 第38-50页 |
·世界遗产概念的产生 | 第38-41页 |
·世界遗产定义的形成 | 第41-43页 |
·世界遗产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突出的普遍价值概念的含义 | 第44-47页 |
·价值的含义 | 第45-46页 |
·普遍的含义 | 第46页 |
·突出的含义 | 第46-47页 |
·突出的普遍价值概念内部的矛盾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评价标准:制定与修订概述 | 第50-68页 |
·标准的组成部分 | 第50页 |
·标准的制定 | 第50-54页 |
·对初期标准的评价 | 第54-57页 |
·标准的修订 | 第57-66页 |
·标准修订概述 | 第57-59页 |
·突出的普遍价值阐释 | 第59页 |
·文化遗产标准 | 第59-62页 |
·自然遗产标准 | 第62-64页 |
·资格条件 | 第64-65页 |
·特殊类型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标准修订的原因 | 第68-84页 |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 第69-74页 |
·为促进人类团结,强调《世界遗产名录》代表性 | 第71-73页 |
·为建立普遍价值观,推动对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阐释 | 第73页 |
·为回应不同时代的挑战,扩大文化遗产的概念 | 第73-74页 |
·直接原因:《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立过程 | 第74-78页 |
·《名录》代表性分析 | 第75-76页 |
·对突出的普遍价值概念的阐释 | 第76-77页 |
·缔约国特殊的申报案例 | 第77-78页 |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 第78-80页 |
·社会背景 | 第79页 |
·遗产保护观念 | 第79-80页 |
·相关领域的观念 | 第80页 |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 第80-82页 |
·多元动因的作用 | 第80页 |
·长时段因素的决定 | 第80-81页 |
·不同因素的互动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标准修订1978-1986:历史城镇体现复合与多元 | 第84-98页 |
·标准的主要变化 | 第84-86页 |
·突出的普遍价值:从国际视角看最突出 | 第84页 |
·十条标准:文化的代表,特征的组合 | 第84-85页 |
·资格条件:真实性接受重建 | 第85页 |
·特殊类型:城镇 | 第85-86页 |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 第86-87页 |
·世界遗产:世界尺度的文化象征 | 第86页 |
·价值准则: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86页 |
·文化:特征的全部联合体 | 第86-87页 |
·直接原因:《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立过程 | 第87-90页 |
·增加《名录》代表性:联系不同的遗产类型 | 第87-89页 |
·反思突出的普遍价值:民族价值和国际价值 | 第89页 |
·缔约国申报特殊案例:城镇 | 第89-90页 |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 第90-91页 |
·社会背景:国际经济新秩序 | 第90页 |
·遗产保护观念:历史城镇保护 | 第90-91页 |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 第91-93页 |
·对标准修订的反思 | 第93-96页 |
·发展:扩充了《公约》的定义 | 第93-94页 |
·转变:从突出性向代表性倾斜 | 第94-95页 |
·萌芽:开创了全球性方法 | 第95页 |
·局限:标准延续着欧洲基础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标准修订1987-1991:文化景观联系人与自然 | 第98-116页 |
·标准的主要变化 | 第98-99页 |
·十条标准:文化传统,多种文化 | 第98-99页 |
·资格条件:文化景观的真实性 | 第99页 |
·特殊类型:文化景观 | 第99页 |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 第99-100页 |
·世界遗产:人类的共同命运 | 第99-100页 |
·文化:人与自然的互动 | 第100页 |
·直接原因:《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立过程 | 第100-108页 |
·增加《名录》代表性:联系不同地区和文化 | 第100-107页 |
·缔约国申报特殊案例:文化景观 | 第107-108页 |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 第108页 |
·社会背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8页 |
·遗产保护观念:文化和自然保护 | 第108页 |
·相关专业:地理学景观概念 | 第108页 |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 第108-110页 |
·对标准修订的反思 | 第110-114页 |
·发展:增加特殊类型导则 | 第110-111页 |
·转变:从文明向文化转变 | 第111-112页 |
·萌芽:文化与自然的关联 | 第112页 |
·局限:狭窄的自然遗产概念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7章 标准修订1992-1999:人类学主题融合普遍与多样 | 第116-135页 |
·标准的主要变化 | 第116-118页 |
·突出的普遍价值:从最好转向代表 | 第116页 |
·十条标准:活的文化,价值交换 | 第116-117页 |
·资格条件:置于文脉之中 | 第117-118页 |
·特殊类型:运河、线路 | 第118页 |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 第118-120页 |
·世界遗产:每个文化的遗产 | 第118-119页 |
·价值准则:普遍性寓于多样性之中 | 第119-120页 |
·文化:错综复杂的相互促进 | 第120页 |
·直接原因:《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立过程 | 第120-127页 |
·增加《名录》代表性:联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 | 第120-125页 |
·反思突出的普遍价值:对普遍问题的突出回应 | 第125-126页 |
·缔约国申报特殊案例:文化线路 | 第126-127页 |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 第127-128页 |
·社会背景:冷战之后的文明冲突 | 第127-128页 |
·遗产保护观念:历史廊道概念 | 第128页 |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 第128-130页 |
·对标准修订的反思 | 第130-133页 |
·发展:容纳了活的遗产 | 第130页 |
·转变:普遍性转向多样性 | 第130-132页 |
·萌芽:有形与无形遗产的关联 | 第132-133页 |
·局限:无形价值不被认可 | 第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8章 标准修订2000-2005:整体价值贡献于可持续发展 | 第135-152页 |
·标准的主要变化 | 第135-137页 |
·突出的普遍价值:联系当代和后代 | 第135页 |
·十条标准:有形与无形价值 | 第135-136页 |
·资格条件:跨越界限 | 第136-137页 |
·特殊类型:仍将扩充 | 第137页 |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 第137-139页 |
·世界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 第137-138页 |
·价值准则:文化多样性 | 第138页 |
·文化:各方面不可分割的整体 | 第138-139页 |
·直接原因:《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立过程 | 第139-145页 |
·增加《名录》代表性:联系社会发展水平 | 第140-142页 |
·反思突出的普遍价值:世界遗产的整体价值 | 第142-144页 |
·缔约国申报特殊案例:有形与无形遗产 | 第144-145页 |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 第145-146页 |
·社会背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国际共识 | 第145-146页 |
·遗产保护观念:反思保护伦理 | 第146页 |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 第146-148页 |
·对标准修订的反思 | 第148-150页 |
·发展:鼓励沿海社会 | 第148页 |
·转变:认可无形价值 | 第148-149页 |
·萌芽:统一的完整性概念 | 第149页 |
·局限:标准修订的迟滞 | 第149-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9章 标准修订分析:方式和规律 | 第152-173页 |
·修订的原因:追随一贯目标 | 第152-161页 |
·《名录》代表性分析导致修订标准 | 第153-159页 |
·对突出的普遍价值概念的阐释导致修订标准 | 第159-161页 |
·文化遗产概念的扩展导致修订标准 | 第161页 |
·修订的方式:体现共同规律 | 第161-163页 |
·修订的内容:变化与延续 | 第163-168页 |
·文化的复杂性:历史城镇的启迪 | 第163-164页 |
·文化与自然:文化景观的继承 | 第164-166页 |
·文化间互动:向活的文化转变 | 第166-167页 |
·文化促进发展:为了社会的遗产 | 第167-168页 |
·修订与变迁:跨越阶段的转折点 | 第168-171页 |
·全球战略的“人类学转变” | 第169-170页 |
·合并标准统一“世界遗产” | 第170-171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10章 标准修订分析:效果、困难和未来 | 第173-190页 |
·标准修订的效果 | 第173-180页 |
·增加了《名录》代表性 | 第173-177页 |
·阐释了突出的普遍价值概念 | 第177-178页 |
·拓宽了《公约》定义的遗产概念 | 第178-180页 |
·标准修订存在的困难 | 第180-186页 |
·突出的普遍价值与代表性概念存在矛盾 | 第180-181页 |
·《名录》代表性分析框架本身不均衡 | 第181-183页 |
·相关者有不同的理解 | 第183-184页 |
·对延续性的要求束缚标准修订 | 第184-186页 |
·标准修订的未来 | 第186-188页 |
·突出的普遍价值阐释:象征意义 | 第186页 |
·十条标准:在文化与自然之间 | 第186-187页 |
·资格条件:真实性与完整性统一 | 第187页 |
·特殊类型:多种框架的联系 | 第187-18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11章 标准修订对相关者的意义 | 第190-201页 |
·对于教科文组织的意义:贡献于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 第190-194页 |
·赢得缔约国的支持 | 第191-192页 |
·探讨了普遍价值观 | 第192-193页 |
·拓宽了文化的概念 | 第193页 |
·实践多元主义政策 | 第193-194页 |
·对于专业领域的意义:与教科文组织的观念发生互动 | 第194-197页 |
·保护的观念 | 第194页 |
·保护的目的 | 第194-195页 |
·保护的方法 | 第195-197页 |
·对于缔约国的意义:促进国际协作与社会发展 | 第197-198页 |
·本章小结 | 第198-201页 |
第12章 标准修订历程给中国的启示 | 第201-216页 |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况 | 第201页 |
·中国的世界遗产与标准修订历程的关系 | 第201-210页 |
·国家遗产重新阐释中的隐患 | 第202-204页 |
·文化景观作为自然遗产的局限 | 第204-206页 |
·对标准的“人类学转变”把握不足 | 第206-208页 |
·文化多样性支持可持续发展 | 第208-210页 |
·标准修订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 第210-213页 |
·加强对标准修订过程的参与 | 第210-211页 |
·结合文化特性与世界遗产发展趋势 | 第211-212页 |
·推动《名录》代表性分析框架的完善 | 第212-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213-216页 |
第13章 结论 | 第216-222页 |
·标准修订的原因 | 第216-217页 |
·标准修订的历程 | 第217-219页 |
·标准修订的意义 | 第219-220页 |
·标准修订历程给中国的启示 | 第220页 |
·论文的创新性和局限 | 第220-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41页 |
致谢 | 第241-242页 |
附录A 与世界遗产定义的制定相关的文件 | 第242-250页 |
附录B 与世界遗产标准的制定相关的文件 | 第250-254页 |
附录C 《操作指南》版本和修订综述 | 第254-279页 |
附录D 突出的普遍价值标准修订年表 | 第279-312页 |
附录E 与城镇类型标准制定相关的文件 | 第312-315页 |
附录F 与文化景观类型标准制定相关的文件 | 第315-327页 |
附录G 与文化线路类型标准制定相关的文件 | 第327-336页 |
附录H 与突出的普遍价值标准修订相关的文件 | 第336-366页 |
附录I 《世界遗产名录》代表性分析框架综述 | 第366-402页 |
附录J 与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相关的文件 | 第402-423页 |
附录K 与世界遗产地区和主题研究相关的文件 | 第423-434页 |
附录L 一些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会议文件 | 第434-439页 |
附录M UNESCO 和ICOMOS 部分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 第439-4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57-4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