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民政和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法令论文

中国志愿服务立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11-14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14页
2 志愿服务概念辨析第14-20页
   ·志愿服务的定义和特点第14-16页
     ·志愿服务的定义第14-15页
     ·志愿服务的特点第15-16页
   ·志愿服务行为的法律特征第16-20页
     ·关于志愿服务行为的主体第16-17页
     ·关于志愿服务行为的客体第17页
     ·关于志愿服务行为的对象第17-20页
3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现状分析第20-29页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现状第20-23页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取得的成效第23-25页
     ·初步规定了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法定注册登记程序第23页
     ·初步明确了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权利、义务第23-24页
     ·初步指明了志愿服务的范围第24页
     ·初步提出了经费支持、激励与保障第24-25页
     ·初步界定了相关法律责任第25页
   ·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存在的缺陷第25-29页
     ·志愿服务行为主体法律资格认定尚未统一第25页
     ·志愿服务行为主体合法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第25-26页
     ·志愿服务行为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第26-27页
     ·志愿服务行为客体认定不清第27页
     ·志愿者组织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第27-28页
     ·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不明确第28页
     ·保障及激励措施不健全第28-29页
4 国外志愿服务及其立法比较分析第29-38页
   ·国外志愿服务及其立法考察第29-34页
     ·美国志愿服务立法第29-30页
     ·英国志愿服务立法第30-32页
     ·日本志愿服务立法第32-33页
     ·法国志愿服务立法第33-34页
   ·国外志愿服务立法的优点第34-36页
     ·制定了统一的“志愿服务法规”第34-35页
     ·注重保护志愿服务行为主体的合法权益第35页
     ·坚持以人为本第35页
     ·社会保障功能突出第35页
     ·严格规定志愿服务行为主体资格第35-36页
     ·经费得到法律保障第36页
     ·把监督条款纳入志愿服务法律第36页
   ·国外志愿服务立法对我国的启示第36-38页
5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模式选择第38-45页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必要性第38-40页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38-39页
     ·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方略的客观需求第39-40页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第40页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基本思路第40-45页
     ·立法宗旨、目标及原则第40-42页
     ·立法模式第42-43页
     ·立法架构第43-45页
6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制度设计第45-52页
   ·关于志愿者的法律资格第45-46页
     ·志愿者的年龄第45页
     ·志愿者的资格认证第45-46页
   ·关于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第46页
     ·非营利性的中介机构第46页
     ·规范性的社会团体第46页
   ·关于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第46-47页
     ·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关系第46-47页
     ·志愿者组织和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特殊的委托关系第47页
     ·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有限的无偿服务关系第47页
   ·关于法律责任第47-48页
     ·强制保险第47-48页
     ·责任承担第48页
   ·关于奖励与保障第48-50页
     ·为志愿者提供人身保险第48-49页
     ·对志愿者进行评鉴和奖励表扬第49页
     ·把志愿服务法纳入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第49-50页
   ·关于其他规定第50-52页
     ·志愿服务标识第50页
     ·志愿服务纪念日第50页
     ·志愿者的权利第50页
     ·关于志愿服务范围及时间第50-52页
7 结语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第57-61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7-58页
 B:社会公众了解志愿服务情况调查问卷第58-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战后日本民营化政策的形成机制研究--以国铁和邮政民营化为例
下一篇:论我国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