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大乘大义章》研究

中文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言第9-15页
 一、本文研究目的第9-11页
 二、前人研究成果第11-13页
 三、本文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一章 《大乘大义章》概述第15-36页
 一、《大乘大义章》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第15-19页
 二、慧远及其佛教思想第19-29页
 三、罗什及其所译大乘经典第29-36页
第二章 《大乘大义章》的法身观第36-55页
 一、慧远法身思想的理论背景与理论基础第36-43页
 二、慧远在《大乘大义章》中对佛法身的理解第43-48页
 三、罗什在《大乘大义章》中对佛法身的说明第48-52页
 四、小结第52-55页
第三章 《大乘大义章》的色法观第55-67页
 一、四大与色法第55-59页
 二、“极微论”与反“极微论”第59-65页
 三、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大乘大义章》的禅修论第67-86页
 一、罗什与慧远对“般舟三昧”的不同看法第67-76页
 二、罗什与慧远对“菩萨遍学”的不同看法第76-84页
 三、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大乘大义章》的授记思想第86-99页
 一、授记问题提出的原因第86-87页
 二、关于菩萨授记的讨论第87-92页
 三、关于罗汉授记的讨论第92-96页
 四、小结第96-99页
第六章 《大乘大义章》讨论问题的后续第99-110页
 一、道生的佛性说第99-103页
 二、僧叡对《般若经》、《法华经》态度的转变第103-110页
结语第110-117页
 一、罗什与慧远佛教思想的差别第110-113页
 二、印度佛教的中国化第113-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论文第122-123页
后记第123-124页
详细摘要第124-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氮效率基因型水稻氮素吸收和根系特征研究
下一篇:5-6岁儿童自由舞蹈表现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