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信息安全和密码学 | 第12-14页 |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密码学 | 第12-13页 |
·公钥密码体制和数字签名 | 第13-14页 |
·数字签名简介 | 第14-17页 |
·数字签名的重要意义 | 第14-15页 |
·数字签名的一般性定义 | 第15-17页 |
·公平交换协议简介 | 第17-18页 |
·论文安排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内容安排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 | 第20-31页 |
·基本的数字签名方案 | 第20-24页 |
·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数字签名方案 | 第21-23页 |
·基于大数分解问题的数字签名方案 | 第23-24页 |
·数字签名的安全性 | 第24-26页 |
·攻击者模型和安全性定义 | 第24-25页 |
·数字签名的安全性证明 | 第25-26页 |
·基本的认证加密(数字签密)方案 | 第26-30页 |
·Nyberg-Rueppel认证加密方案 | 第27页 |
·Zheng签密方案 | 第27-29页 |
·Shin-Lee-Shim签密方案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代理数字签名研究 | 第31-41页 |
·代理数字签名和盲签名 | 第31-36页 |
·代理数字签名 | 第31-34页 |
·盲签名 | 第34-35页 |
·代理盲签名 | 第35-36页 |
·Wang方案的分析及改进 | 第36-40页 |
·Wang方案介绍 | 第36-37页 |
·Wang方案安全性分析 | 第37-39页 |
·我们的改进方案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体制 | 第41-52页 |
·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 | 第41-47页 |
·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研究现状 | 第41-45页 |
·双线性对(Bilinear Pairings)及相关假设 | 第45-46页 |
·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体制及安全模型 | 第46-47页 |
·一种基于身份的代理盲签名方案 | 第47-50页 |
·张方国等人的盲签名方案回顾 | 第47页 |
·基于身份的代理盲签名方案 | 第47-49页 |
·方案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公平交换协议及其应用 | 第52-66页 |
·公平交换协议的基本概念 | 第52-57页 |
·公平交换协议的定义及分类 | 第52-54页 |
·公平交换协议和传统安全协议的区别 | 第54-55页 |
·公平交换协议的安全性质 | 第55-56页 |
·公平交换协议的设计原则 | 第56-57页 |
·一种新的公平交换协议 | 第57-60页 |
·可转换的认证加密方案描述 | 第57-58页 |
·一种新的公平交换协议 | 第58-60页 |
·一种公平有效的合同签署协议 | 第60-65页 |
·基本符号和概念 | 第61页 |
·张方国等人基于双线性对的签名方案回顾 | 第61-62页 |
·一种新的合同签署协议 | 第62-64页 |
·方案的安全性和效率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认证邮件协议 | 第66-77页 |
·认证邮件协议基本概念 | 第66-68页 |
·基于签密的认证邮件协议 | 第68-71页 |
·W-B签密方案简介 | 第68-69页 |
·基于签密的认证邮件协议 | 第69-71页 |
·一种新的认证邮件协议 | 第71-76页 |
·一种新的认证邮件协议 | 第71-74页 |
·协议的执行及安全性分析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束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