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大传染病态势及对国家人口安全影响的研究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6页 |
中文摘要 | 第16-17页 |
论文正文 | 第17-155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7-29页 |
1 课题的立意与背景 | 第17-24页 |
·对传染病的认识 | 第18-23页 |
·悲壮的历史 | 第18-19页 |
·残酷的现实 | 第19-20页 |
·堪忧的未来 | 第20-21页 |
·严峻的国情 | 第21-23页 |
·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 第23-24页 |
·隐蔽性 | 第23页 |
·特异性 | 第23页 |
·全球性 | 第23-24页 |
2 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现状 | 第24页 |
·研究趋势 | 第24-2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5页 |
·现实意义 | 第25页 |
·理论意义 | 第25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6页 |
·理论研究 | 第26页 |
·实证研究 | 第26页 |
·其它方法 | 第26页 |
·难点与创新点 | 第26-27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26-27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页 |
4 概念的界定 | 第27-29页 |
·传染病 | 第27-28页 |
·重大传染病 | 第28页 |
·人口安全 | 第28页 |
·国家安全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我国重大传染病态势 | 第29-71页 |
1 我国传染病史 | 第29-34页 |
·中国古代关于传染病的记载 | 第29-30页 |
·中国古代对于传染病的防控 | 第30-32页 |
·顺应节气时令 | 第30页 |
·巫师巫术控制 | 第30-31页 |
·注意公共卫生 | 第31页 |
·医官巡诊施药 | 第31页 |
·及时处理尸体 | 第31-32页 |
·设置隔离机构 | 第32页 |
·中国古代传染病药物的研发 | 第32页 |
·中国古代的传染病防治立法 | 第32-34页 |
·主动预防,及时报告 | 第33页 |
·确立标准,谨慎诊断 | 第33页 |
·设立机构,强制隔离 | 第33-34页 |
2 我国重大传染病流行的现状与特点 | 第34-50页 |
·我国当前传染病的总体情况 | 第34-40页 |
·2004年情况 | 第34-36页 |
·2005年情况 | 第36-38页 |
·2006年情况 | 第38-40页 |
·我国当前传染病的整体态势 | 第40-42页 |
·传染病总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趋势 | 第40-41页 |
·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 第41页 |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率变化趋势 | 第41-42页 |
·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的病种排位变化 | 第42页 |
·我国当前重大传染病的态势 | 第42-50页 |
·艾滋病 | 第43-45页 |
·肺结核 | 第45-46页 |
·病毒性肝炎 | 第46-47页 |
·流感 | 第47-48页 |
·血吸虫病 | 第48页 |
·SARS | 第48-49页 |
·鼠疫 | 第49页 |
·霍乱 | 第49页 |
·流行性出血热 | 第49页 |
·疫苗针对性疾病 | 第49-50页 |
3 重大传染病的国际流行态势 | 第50-70页 |
·HIV/AIDS | 第50-54页 |
·HIV/AIDS全球态势 | 第50-52页 |
·HIV/AIDS与高危行为 | 第52-53页 |
·中国HIV/AIDS现状和态势 | 第53-54页 |
·病毒性肝炎 | 第54-58页 |
·乙型肝炎 | 第54-56页 |
·丙型肝炎 | 第56-58页 |
·结核 | 第58-65页 |
·全球结核(TB)态势 | 第58-59页 |
·DOTS | 第59-60页 |
·经费 | 第60-65页 |
·疟疾 | 第65-70页 |
·全球态势 | 第65-67页 |
·疟疾防控策略 | 第67-68页 |
·费用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部分 从安全视角审视重大传染病态势 | 第71-100页 |
1 安全的概念 | 第71-73页 |
·辞典中安全的定义 | 第71页 |
·学者对安全的定义 | 第71-73页 |
2 传统国家安全观 | 第73-75页 |
·安全重心的转移 | 第73-74页 |
·国家安全的概念 | 第74-75页 |
·传统国家安全观 | 第75页 |
3 非传统安全观 | 第75-79页 |
·非传统安全观的出现 | 第75-76页 |
·非传统安全观的定义 | 第76-77页 |
·对传统安全观的拓展 | 第77-78页 |
·相关的非传统安全观 | 第78-79页 |
4 人口安全 | 第79-90页 |
·概念的提出 | 第79-85页 |
·“人口安全”与“人口问题” | 第79-80页 |
·我国人口安全思想的形成 | 第80-83页 |
·人口安全概念 | 第83-85页 |
·内涵与外延 | 第85-87页 |
·人口安全的内涵 | 第85-87页 |
·人口安全的外延 | 第87页 |
·内外影响因素 | 第87-90页 |
·内部影响因素 | 第87-88页 |
·外部影响因素 | 第88-90页 |
·特点与首要性 | 第90页 |
·人口安全的特点 | 第90页 |
·人口安全的首要性 | 第90页 |
5 从安全角度审视重大传染病态势 | 第90-92页 |
·后果的严重性 | 第91页 |
·打击的多样性 | 第91页 |
·范围的广泛性 | 第91页 |
·形成的复杂性 | 第91-92页 |
6 当前对我国人口安全威胁最大的传染病 | 第92-98页 |
·结核病 | 第92-94页 |
·流感与禽流感 | 第94-95页 |
·艾滋病 | 第95-96页 |
·病毒性肝炎 | 第96-97页 |
·血吸虫病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部分 重大传染病态势与人口安全的互动 | 第100-123页 |
1 重大传染病对人口健康的直接危害 | 第100-102页 |
·全球情况 | 第100-101页 |
·我国情况 | 第101-102页 |
·显性方面 | 第101页 |
·隐性方面 | 第101-102页 |
·诱变基因 | 第102页 |
2 重大传染病对人类发展的严重制约 | 第102-106页 |
·导致贫穷落后 | 第102-103页 |
·引发经济凋敝 | 第103-105页 |
·对经济的直接打击 | 第104-105页 |
·对经济的间接打击 | 第105页 |
·影响社会稳定 | 第105-106页 |
·造成移民恐慌 | 第106页 |
3 人口因素对重大传染病态势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人口激增与流动 | 第106-108页 |
·人口的增长 | 第106-107页 |
·人口的流动 | 第107-108页 |
·生态改变与恶化 | 第108-112页 |
·气候变化 | 第108-111页 |
·环境恶化 | 第111-112页 |
4 社会因素导致重大传染病快速传播 | 第112-115页 |
·全球化的生产方式 | 第112-113页 |
·不合理的社会行为 | 第113页 |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 第113-115页 |
·加速生物进化过程 | 第114页 |
·长期滥用后果严重 | 第114-115页 |
·更新换代负担巨大 | 第115页 |
5 生物攻击——传染病在人口安全问题上的极端表现 | 第115-122页 |
·特异性致病物质所产生的生物攻击 | 第115-117页 |
·相关概念 | 第116页 |
·战剂分类 | 第116-117页 |
·基因武器 | 第117页 |
·生物攻击—非传统安全的非传统特点 | 第117-121页 |
·生物攻击的现实性 | 第118-119页 |
·生物攻击的跨国性 | 第119页 |
·生物攻击的不确定性 | 第119-120页 |
·生物攻击的难防控性 | 第120-121页 |
·生物攻击对人口安全提出的新考验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五部分 全球化背景下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国际合作 | 第123-145页 |
1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现状及对策 | 第123-131页 |
·提高全民认识,防重于治 | 第123-124页 |
·增强快反能力,注重培训 | 第124-125页 |
·改善医疗体系,逐步调整 | 第125-126页 |
·严格药品管理,应对耐药 | 第126页 |
·强化病源监测,摸索规律 | 第126-127页 |
·合理调整布局,整体防控 | 第127-128页 |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水平 | 第128页 |
·推广疫苗应用,强制免疫 | 第128-129页 |
·出台政策引导,整合力量 | 第129-130页 |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防治 | 第130-131页 |
2 传染病防控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 | 第131-134页 |
3 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中的难点 | 第134-136页 |
4 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国际合作防控 | 第136-144页 |
·联合国相关组织行动 | 第136-138页 |
·其他国际组织的措施 | 第138-140页 |
·国际及区域间的合作 | 第140-142页 |
·展望 | 第142-144页 |
小结 | 第144-145页 |
结束语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5页 |
综述 | 第155-163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