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彝族打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12-16页 |
三、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 | 第16-18页 |
四、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巍山彝族打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 第20-38页 |
第一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自然生态 | 第21-25页 |
第二节 巍山的人文生态 | 第25-30页 |
第三节 巍山彝族的历史发展 | 第30-35页 |
第四节 巍山彝族文化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巍山彝族打歌的源流 | 第38-53页 |
第一节 踏歌的历史源流 | 第38-43页 |
第二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源流 | 第43-53页 |
一、关于打歌的界定 | 第43-45页 |
二、巍山彝族打歌的源流 | 第45-51页 |
三、巍山彝族打歌的传说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巍山彝族打歌的类型与结构 | 第53-73页 |
第一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区域类型 | 第53-56页 |
一、东山打歌 | 第53-54页 |
二、巍宝山打歌 | 第54页 |
三、五印打歌 | 第54页 |
四、西山打歌 | 第54-55页 |
五、马鞍山打歌 | 第55页 |
六、青华打歌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活动类型 | 第56-62页 |
一、节庆打歌 | 第56-58页 |
二、祭祀打歌 | 第58-59页 |
三、家庭喜事打歌 | 第59-60页 |
四、丧葬打歌 | 第60-61页 |
五、庙会打歌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本体结构 | 第62-73页 |
一、打歌音乐 | 第62-64页 |
二、打歌舞蹈 | 第64-66页 |
三、打歌调 | 第66-73页 |
第四章 巍山彝族打歌的特征、功能与价值 | 第73-89页 |
第一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特征 | 第73-78页 |
一、人类文明的反映性与继承性 | 第74-75页 |
二、文化特色的地域性 | 第75-76页 |
三、心理认同的民族性 | 第76-77页 |
四、艺术形式的综合性 | 第77页 |
五、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 第77-78页 |
第二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功能 | 第78-83页 |
一、体现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功能 | 第78-79页 |
二、传授知识、传播伦理的教化功能 | 第79-80页 |
三、凝聚人心、集合力量的聚合功能 | 第80-81页 |
四、娱神娱人的娱乐功能 | 第81-82页 |
五、追求正义、至善至美的审美功能 | 第82-83页 |
第三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价值 | 第83-89页 |
一、民间歌舞的艺术价值 | 第84-85页 |
二、科学研究价值 | 第85-86页 |
三、族群认同价值 | 第86-87页 |
四、旅游开发的资源价值 | 第87-89页 |
第五章 巍山彝族打歌的传承 | 第89-117页 |
第一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传承机制 | 第89-95页 |
一、巍山彝族打歌的传承方式 | 第90-92页 |
二、彝族打歌的传承场域 | 第92-94页 |
三、巍山彝族打歌的传承特点 | 第94-95页 |
第二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传承人 | 第95-117页 |
一、巍山彝族传承人情况 | 第96-113页 |
二、巍山彝族打歌队现状 | 第113-117页 |
第六章 巍山彝族打歌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 第117-134页 |
第一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抢救与保护 | 第118-128页 |
一、巍山彝族打歌面临的困境 | 第118-121页 |
二、巍山彝族打歌保护的原则 | 第121-124页 |
三、巍山彝族打歌的保护方式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开发与利用 | 第128-131页 |
一、普及打歌,强化认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第129页 |
二、打造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巍山,扩大影响 | 第129-130页 |
三、打造文化产业 | 第130页 |
四、促进旅游业发展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巍山彝族打歌的"申遗"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3-144页 |
后记 | 第144-146页 |
附图 | 第146-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