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2-51页 |
1 胶体金标记技术 | 第12-19页 |
·胶体金的制备 | 第12-13页 |
·柠檬酸钠还原法 | 第12页 |
·改良柠檬酸钠还原法 | 第12页 |
·柠檬酸三钠-鞣酸还原法 | 第12页 |
·硼氢化钠还原法 | 第12-13页 |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与表征 | 第13-14页 |
·透射电镜(TEM)法 | 第13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3页 |
·共振散射光谱 | 第13页 |
·表面增强拉曼(SERS)光谱 | 第13-14页 |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 第14页 |
·金标记免疫分析 | 第14-17页 |
·基于固相载体的胶体金免疫快速诊断 | 第14-16页 |
·斑点免疫金渗滤分析(DIGFA) | 第14-15页 |
·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GICA) | 第15-16页 |
·光谱分析 | 第16页 |
·电化学分析 | 第16-17页 |
·银增强金标记技术 | 第17-19页 |
·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的光镜应用 | 第17-18页 |
·银强化斑点免疫金渗滤分析 | 第18页 |
·电化学分析 | 第18-19页 |
·光谱分析 | 第19页 |
2 共振散射技术 | 第19-26页 |
·共振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共振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离子缔合物的共振散射效应及其在痕量无机物和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共振散射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5页 |
·痕量金属和非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25-26页 |
·共振散射技术在液相纳米微粒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页 |
3 免疫球蛋白M 的分析进展 | 第26-29页 |
·免疫比浊法 | 第26页 |
·放射免疫分析 | 第26-27页 |
·酶免疫分析 | 第27页 |
·荧光免疫分析 | 第27页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27页 |
·其他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4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析进展 | 第29-31页 |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第29页 |
·放射免疫分析 | 第29页 |
·电化学免疫分析 | 第29页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29-30页 |
·荧光免疫分析 | 第30-31页 |
5 本课题研究的工作内容 | 第31-32页 |
6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32页 |
7 参考文献 | 第32-51页 |
第二部分 痕量免疫球蛋白 M 的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分析 | 第51-66页 |
1 引言 | 第51-5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2页 |
·胶体金的制备与质量鉴定 | 第52页 |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 第52-53页 |
·胶体金p H 值的调节 | 第52-53页 |
·羊抗人IgM 用量的确定 | 第53页 |
·羊抗人IgM 的胶体金标记 | 第53页 |
·免疫共振散射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透射电镜图 | 第54-55页 |
·吸收光谱 | 第55-56页 |
·共振散射光谱 | 第56-58页 |
·试剂浓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pH 值、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第58-59页 |
·金标记羊抗人 IgM 的影响 | 第59页 |
·聚已二醇的影响 | 第59页 |
·温育时间的影响 | 第59-61页 |
·线性关系 | 第61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61-62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62-63页 |
4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三部分 金银复合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效应及其在IgM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第66-89页 |
1 引言 | 第66-6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7-68页 |
·胶体金的制备与质量鉴定 | 第68页 |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 第68-69页 |
·胶体金p H 值的调节 | 第68页 |
·羊抗人IgM 用量的确定 | 第68-69页 |
·羊抗人IgM 的胶体金标记 | 第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3 结果 | 第69-82页 |
·透射电镜图 | 第69-70页 |
·激光散射图 | 第70-71页 |
·吸收光谱 | 第71-73页 |
·共振散射光谱 | 第73-75页 |
·金标记免疫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75-77页 |
·缓冲溶液种类、pH 值及用量的选择 | 第75页 |
·金标记羊抗人 IgM 用量的选择 | 第75-76页 |
·温育时间的选择 | 第76-77页 |
·银加强条件对体系的影响 | 第77-80页 |
·缓冲溶液pH 值、用量的选择 | 第77页 |
·胶体金免疫复合物上清液用量的影响 | 第77页 |
·乙酸银用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对苯二酚用量的影响 | 第78页 |
·离心转速及时间的影响 | 第78-79页 |
·银加强时间的影响 | 第79-80页 |
·线性关系 | 第80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80-81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81-82页 |
4 讨论 | 第82-85页 |
·Cl-的影响 | 第83-84页 |
·银纳米微粒的影响 | 第84页 |
·金纳米微粒的催化作用 | 第84-85页 |
·金银复合微粒吸收峰红移 | 第85页 |
5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第四部分 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痕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第89-107页 |
1 引言 | 第89-9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0-9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90页 |
·胶体金的制备与质量鉴定 | 第90-91页 |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 第91-93页 |
·胶体金p H 值的调节 | 第91页 |
·兔抗hCG 用量的确定 | 第91-92页 |
·兔抗hCG 的胶体金标记 | 第92-93页 |
·实验方法 | 第9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4页 |
·透射电镜图 | 第93-94页 |
·吸收光谱 | 第94-95页 |
·共振散射光谱 | 第95-97页 |
·试剂浓度的影响 | 第97-100页 |
·pH 值、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第97页 |
·金标记兔抗hCG 的影响 | 第97页 |
·聚已二醇的影响 | 第97-100页 |
·温育时间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线性关系 | 第101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102-104页 |
4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五部分 银增强金标记免疫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痕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第107-127页 |
1 引言 | 第107-10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08-11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08页 |
·胶体金的制备与质量鉴定 | 第108页 |
·免疫金探针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胶体金p H 值的调节 | 第108-109页 |
·兔抗hCG 用量的确定 | 第109页 |
·兔抗hCG 的胶体金标记 | 第109页 |
·实验方法 | 第109-11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4页 |
·透射电镜图 | 第111页 |
·共振散射光谱 | 第111-112页 |
·金标记免疫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112-115页 |
·缓冲溶液pH 值及用量的选择 | 第112-113页 |
·金标记兔抗hCG 用量的选择 | 第113-114页 |
·温育时间的选择 | 第114-115页 |
·银加强条件对体系的影响 | 第115-120页 |
·缓冲溶液pH 值、用量的选择 | 第115-116页 |
·胶体金免疫复合物上清液用量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乙酸银用量的影响 | 第117页 |
·对苯二酚用量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离心转速及时间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银加强时间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线性关系 | 第120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121-124页 |
4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总结 | 第127-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题录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