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发酵工艺的优化及其主要成分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1 光合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2 六味地黄汤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3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的工艺研究 | 第15-2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药材与仪器 | 第15页 |
·六味地黄汤 | 第15-16页 |
·光合细菌 | 第16页 |
·菌株来源 | 第16页 |
·培养基及菌种分离 | 第16页 |
·光合细菌扩大培养 | 第16页 |
·光合细菌鉴定 | 第16页 |
·培养基 | 第16-17页 |
2 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的工艺研究 | 第17-29页 |
·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 | 第17页 |
·培养条件的考察 | 第17-23页 |
·温度条件 | 第17-19页 |
·供氧条件 | 第19-20页 |
·光照条件 | 第20-21页 |
·培养周期 | 第21-23页 |
·结论 | 第23页 |
·工艺条件优化 | 第23-29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3-26页 |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6-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的药理学研究 | 第29-3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药物 | 第29-30页 |
·传统六味地黄煎剂 | 第29页 |
·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 | 第29-30页 |
·其他 | 第30页 |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建立肾阴虚模型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光合细菌六味地黄汤的主要成分研究 | 第35-5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5-37页 |
·仪器 | 第35页 |
·药品 | 第35-36页 |
·试剂 | 第36-3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46页 |
·样品处理 | 第37页 |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色谱条件 | 第37-38页 |
·柱温 | 第37-38页 |
·检测波长 | 第38页 |
·流动相条件 | 第38页 |
·进样体积 | 第38页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8-46页 |
·对照品 | 第38-40页 |
·流动相条件 | 第40页 |
·检测波长 | 第40-4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6-58页 |
·主要成分的比较 | 第46-50页 |
·六味、六味发酵液和六味光合液的主要成分比较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色谱峰的来源 | 第50-58页 |
·六味发酵液色谱峰的来源 | 第50-52页 |
·六味光合液色谱峰的来源 | 第52-54页 |
·调pH 后的六味光合液色谱峰的来源 | 第54-58页 |
4 讨论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1 工艺研究 | 第59页 |
2 药理学研究 | 第59-60页 |
3 化学成分研究 | 第60页 |
4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65-66页 |
中英文对照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