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缺陷与政府担保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2页 |
|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标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9页 |
|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缺陷 | 第9-12页 |
| ·助学贷款制度的修正方案 | 第12-16页 |
|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 第16-18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0页 |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概述 | 第22-33页 |
| ·成本分担理论 | 第22-24页 |
| ·助学贷款政策出台的背景 | 第24-25页 |
| ·助学贷款政策演变 | 第25-28页 |
| ·国家助学贷款总体进展 | 第28-33页 |
| ·区域结构不平衡 | 第28-30页 |
| ·校际结构不平衡 | 第30页 |
| ·部分省份供需矛盾大 | 第30-31页 |
| ·部分省份的特色模式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缺陷 | 第33-43页 |
| ·风险补偿金制度的缺陷 | 第33-36页 |
| ·风险补偿金制度 | 第33页 |
| ·高校承担部分风险欠合理 | 第33-34页 |
| ·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 第34页 |
| ·风险补偿基金的出资额度问题 | 第34-36页 |
|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 第36-40页 |
| ·非对称信息理论 | 第36-37页 |
| ·逆向选择问题 | 第37-38页 |
| ·道德风险问题 | 第38-39页 |
| ·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 | 第39-40页 |
| ·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国家助学贷款政府担保的理论基础 | 第43-48页 |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43-44页 |
| ·正的外部效应理论 | 第44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44-46页 |
| ·风险转嫁理论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美国政府担保学生贷款的机制 | 第48-52页 |
| ·美国担保学生贷款的运行机制 | 第48-50页 |
| ·高校服务到位 | 第48-49页 |
| ·联邦政府承担贴息和担保责任 | 第49页 |
| ·贷款回收程序规范 | 第49-50页 |
| ·建立学生贷款二级市场 | 第50页 |
| ·多种措施防范风险保障回收 | 第50-52页 |
| ·多方参与,分散风险 | 第50页 |
| ·信用体系完备 | 第50页 |
| ·多种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选择 | 第50-51页 |
| ·对拖欠者处罚严厉 | 第51页 |
| ·高校要对学生贷款的拖欠负责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江苏省国家助学贷款现状与政府担保机制设计 | 第52-64页 |
| ·江苏省国家助学贷款现状 | 第52-58页 |
| ·江苏省国家助学贷款进展概况 | 第52-53页 |
| ·江苏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基本经验 | 第53-55页 |
| ·江苏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需改进的方面 | 第55-57页 |
| ·江苏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57-58页 |
| ·江苏省探索政府担保的有利条件 | 第58-60页 |
| ·江苏省政府担保机制 | 第60-64页 |
| ·信用担保机构的组建 | 第60-62页 |
| ·机制设计与评价 | 第62-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